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政治意义,现象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海德格尔虽然注意到了政治世界,但是他却把它看成是非本真的领域,现象学意义上的政治世界发现得益于阿伦特,她对人的三种活动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政治与人存在的意义相关联,开创性把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转向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闫伟 《惠州大学学报》2009,(1):21-24,104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不应被人类学和工具性所规定,而是属于解蔽的真理的领域。但是解蔽同样自身遮蔽,"集—置"是在现代技术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发生方式,一切在场者都被纳入"集—置"的循环之中,世界与人都被摆置为碎片化的持存之物。面对危险,"泰然任之"与"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是海德格尔的应对态度,而沉思与艺术则是其超越方式。由技术的本质而来的危机呼唤我们审视技术的边界,保持清醒的沉思,让技术回归到它本该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技术时代的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层面对技术进行了剖析,对科学与技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了“沉思“与“追问“,从多侧面反映出其对技术的复杂态度.“思“在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沉思之思“来揭示技术的本质,并从“座架“中“救渡“技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从根本上遗忘了存在和存在的意义问题,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作为存在遗忘的历史,为技术统治铺平了道路.技术时代里,技术被理解为揭示存在者的一种方式.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成为理解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框架,更使一切存在者都成为"持存物".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是进行先验还原的一个通路,用来克服他现象学本身存在着的唯我论的危机;同时生活世界的提出又是他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文明危机、欧洲人的危机等等现象的哲学反思,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然而这种思考同马克思对人的现实世界的深刻考察相比却缺乏实践的品质,这源自于胡塞尔和马克恩对康德哲学核心范畴“物自体”的扬弃之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批判扬弃了现代技术是作为工具性和人类学规定的“流行观点”,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到技术的本质层面,认为现代技术是世界的构造,即展现。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问题时提出,技术给人的生存造成一种危险,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拯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存在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端和逻辑起点,其内容包括重新提出存在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不同提法以及隐含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运思。前期海德格尔侧重于对此在的现象学描述,而后期海德格尔则直接追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技术实在论表明,技术人工物是物向度的技术实在,它的实在性代表着技术实在的最高等级或程度。但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传统实在论以实体优先于关联为前提,对于人工物解释存在如下悖论:一方面,按照实体的独立存在命题,应把人工物描述为源自自身而有别于其他实体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按照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物和人工物的区分,人工物又被描述为出于外在目的的物质之物。这种悖论,实际上是传统实在论的主客体二元论在技术人工物描述方面的特殊表现。鉴于这一悖论,我们宁愿回到柏拉图,以关联优先于实体为前提,把技术人工物理解为一种内在关联物。这种关联物不是对称性的人和非人的实体杂合,而是他们相对的互动和作用的价值关联物。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不是中性的工具或独立的文化系统,而是人和物同时在场的间性存在,是制造之在、使用之在和背景之在。这样来看待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不仅能够在理论上弥合传统实在论包含的主客体分割情形,而且有利于我们在不同情境中以其各种关系或文化构型解释它的广泛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海德格尔的自然一词是在古希腊词语(ψ)ú(σ)ηs的原初意义上理解的,指的是自行发生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藏着的解蔽,这个含义也是“存在”和“真理”的原初意义.本源(Ursprung)的德语含义是“一件东西所出自并且所安身于其中的本质来源”.艺术作为解蔽(即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源自于(与存在同义的)自然,聚集着艺术的艺术作品是被(与真理同义的)自然规定、创作和保藏的,艺术的本源是自然.  相似文献   

18.
当海德格尔用时间观照此在时,斯蒂格勒走向了用时间观照技术的理论构境,通过强调技术作为人之本质的第二起源,以此说明技术与人在时间当中的本体论关系,这就是技术现象学。藉由技术现象学的三级结构,斯蒂格勒揭示了人性结构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代具性特征,以及记忆结构在技术层面的持留特征,并由此说明了此在如何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原则。但由于第三记忆的外在化与客观化特征,记忆在实现从原初性感知向时间性持存转变的同时,也呈现出主观感知能力与客观记忆体系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这种矛盾一直延续至第三持存向数字持存的演变过程之中。前者作为意识的代具曾发挥着补足认知结构的作用,而后者则成为了代具性的意识,在掏空内在知性结构的同时重塑出一个外在化的意识主体。因此,在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域中思考数字持存的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寻找从数字持存向“数字药物”转变的可能性契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更加深刻,而它的科技负载所带来的有害作用,已成为人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的内容。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独特而丰富,首开了技术现象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技术哲学和人学研究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细致梳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从技术之思到存在之思再到诗意之思的思维路径,对处理我们现在面对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解释现象学视角下,真正的教师发展,不在于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知识的把握,而是要将教师的成长深植于教师的生活世界,由知识性的方法转向体知性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身体、在关系中理解这个世界。作为解释现象学的方法论,生活体验写作直面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现象世界,力图恢复教师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还原教育的完整性,是对教师存在意义的揭示,是合态度、方法与目的于一体的研究。好的生活体验写作是描述的也是倾听的,面对其局限性,教师生活体验写作需保持更开放的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