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建立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生物新教材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2.
贺本香 《辽宁教育》2002,(10):36-37
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利用生物档案夹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档案夹评价方式新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3.
黄雅楠 《中学生物学》2006,22(10):13-14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引导、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在生物学习方面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生物实验蕴涵着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丰富的生物事实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感官刺激;不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源泉;各种实验器材使用功能的改进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更有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失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增添了活力.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学科的这些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我认为生物  相似文献   

9.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在开展新一轮生物学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学习和借鉴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生物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利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其中,很多地区以及学校的高中生物老师,在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探究性思维去学习生物知识.  相似文献   

11.
正2001年以"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理念的生物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而实验又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中十大主题的首位,并在整个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才能开展好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以及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灵魂。《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孟凡菊 《考试周刊》2009,(20):199-199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尤其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明确提出要“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生物实验直观性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浯动,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及整理分析。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分享失败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和学生实际,着眼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一、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素质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直观、与生活联系密切、趣味性强的特点,着眼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打好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讲好教材,突出教材的…  相似文献   

19.
观察是从事学习等一切活动的最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得、问题的发现,观察都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等。生物是涉及较多实验的自然学科,注重学生观察的引导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本文重点探讨了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通过对比观察、目的观察、探索观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各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广磊 《中学生物学》2012,28(11):25-27
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三大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