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2.
杂文与新闻     
杂文,有人目之为舶来品,有人认为是国货,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国货,一时倒难说清。杂文,瞿秋自称之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说“古已有之”,文章“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著名的杂文家邓拓、夏衍、徐懋庸、林放都各有各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也不必勉强地用一个腔调地去说清。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现代中国杂文与新闻纸关系极为密切。见之于报端的杂文,以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的杂文为嚆矢。当时《浙江潮》的“杂文”,  相似文献   

3.
杂文与新闻     
杂文,特别是现代杂文,作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与新闻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赖、须臾不可分离的。 杂文对新闻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杂文主要以新闻纸作为载体。现代杂文  相似文献   

4.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5.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6.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7.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讽刺虽然并非是杂文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杂文常常带有讽刺性,因此杂文作者也常常被人称为讽刺家——这头衔也难说是褒是贬,但其实是不确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所谓讽刺的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因之,杂文的讽刺性,倒大抵是杂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常听人说,“贪官怕杂文”,其实贪官并非同一脸谱,也有贪官喜杂文。前些时候深圳揪出了一批贪官(该市南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区人大主任被一锅端),其中的那位区委副书记、区长何初本不仅喜杂文,竟还是一位创作颇丰的杂文作者。 报道说,58岁的何,一向爱好杂文,目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杂文集《咏竹》。书中的作者小传说:何初  相似文献   

10.
探讨杂文的基本特征,确切地把握这一文学体裁的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于掌握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巧,是非常有益的。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无法有效地做好创作准备,顺利地进入写作过程。对于杂文基本特征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说,杂文的特点就是“杂”。有人说,其特点“是以讽刺的笔法对于时弊的攻击”。有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片断语言,说杂文的特点是“冷嘲热讽,隐晦曲折”.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月4日唐弢病逝,报导中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和散文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其实,唐弢同志还应是“现代版本学”的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他“开创了版本学的新天地”。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把版本  相似文献   

12.
我在先前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从思维形态上说,它是杂文作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矛盾运动,交叉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兼有文艺和政论双重体式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独特的文学样式。那么,杂文政论性的特色是什么呢? 这首先应当从思维形态上来加以考察。杂文的政论性,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它常常在提炼杂文主题,制约杂文结构上发挥其优势。杂文的主题,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主题一样,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想和观点,是理性的判断。它犹如人之灵魂,乃一身之主;犹如军之将帅,要统领兵  相似文献   

1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4.
杂文小议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这是已故杂文大师廖沫沙在“文革”中受折磨而发出的咏叹。一位文友读后叹曰:“杂文易触最敏感的神经,还是不碰为好。”我却答之曰:“杂文也是一种体裁,报刊上还是要常有的。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喊出人民的心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还是可以写的。”其实,杂文不仅仅是讽刺、嘲笑、挖苦和揭露,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表见手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要作广义上的理解。宋振庭曾说,杂文这种文体,实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16.
千河 《报刊之友》2008,(12):42-4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7.
上面我们谈了“杂文三贵”的第一贵,叫作“有新意、有独到见解”。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贵、第三贵。二贵在有“杂文味”。杂文杂文,就该有“杂文味”。没有“杂文味”还算什么杂文?!现在,有些杂文并没有多少“杂文味”,什么叫“杂文味”?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理解的。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几位著名杂文家的说法。马铁丁认为,“杂文味”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现实;第二,可以理解为广博的博。要“厚今薄古”,从现实出发,又要“古为今用”,引用若干古典;第三,要构思精巧,  相似文献   

18.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19.
我在几篇关于杂文写作技巧的文章中,曾谈到杂文的三种趣味:智趣、理趣和事趣。杂文的趣味当然不止这三种,谈了这“三趣”,就不得不用些篇幅来谈谈杂文也很重要的一趣,这就是杂文的情趣。 什么是情趣?一般的解释是:人的性情与志趣,亦指意境、情致。情这个字眼,古人认为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样。《三字经》有句:“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讲的就是这七个字。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情趣也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的价值取向。 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强调小说、散文的讲究情趣,似乎比较好理解。而对于杂文同样强调这一点,却未必能够理解得透彻。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错  相似文献   

20.
考试科目:语文与写作一、简答题(15%): 1.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经过那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是谁? 2.中国现代文坛有那些著名杂文作家?各有何代表作品? 3.林纾说:“……文气之势,趋至结穴,往往弊懈。”你如何理解?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修辞上的成功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