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吴菲 《编辑学报》2004,16(3):176-177
科技期刊的装帧设计不是简单的美化期刊,而是它走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直接展示期刊社综合实力的"展示台".它会给期刊消费市场带来新的视觉"亮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市场印象",从而与市场产生互动,同时也是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开始,广电总局针对黄金时间电视剧的播出颁布了一系列"禁令",目的一是清理整顿,一是提高质量.但"主旋律"与"黄金时间",说到底仍然是题材与电视剧市场的问题,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们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误解.如何理解题材与电视剧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电视剧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党报要做现代主流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思勇 《传媒》2006,(5):35-37
2005年与其说是我国报业遇到了"寒流",不如说是报业改革进入新的必经阶段.现在正是重新定义报业发展方向的大好时刻.对党报来说,既迫切需要解决"市场进入"的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市场提升"的问题;既迫切需要实施"受众满意战略",又需要展开"竞争对策战略",全面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夕苇 《出版参考》2007,(25):18-19
"折扣战已成为今年教辅市场最大的特点与标志性的事件",说起教辅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叹道.如果说去年面对教辅的折扣战,一些出版者还小心翼翼、欲迎还拒的话,那么今年"低折扣"已成为大多数教辅出版者一种明确的销售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后,出版产业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基本上都已"自负盈亏",实现"企业化运作",并已形成了在"市场"竞争中拼发展、求生存的局面.不过,另一方面,就目前中国出版单位"转制"的宏观环境而言,如果加以严格而审慎地考察,大家就不难发现尚存有许多困境与难题.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期刊编辑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琳 《编辑之友》2005,(2):39-41
21世纪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文化产业"观念将深入人心.最近,中央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这为当代期刊编辑发挥职业特长提供了社会机遇.近期的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革会议,也说明出版业迈向市场是大势所趋.然而,编辑理论界关于市场经济与编辑岗位的辩证联系等课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期刊编辑如何应对现实数码文化语境和知识经济市场?本文试图表达一点看法,希望同人讨论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李颖生 《传媒》2007,(1):11-12
1994年,<销售与市场>创刊伊始,就确立了面向市场的办刊思路,把杂志当作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来运营,把产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作为刊物发展的三大支点,以目标读者群为导向,紧扣中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十多年来,<销售与市场>专注于中国营销,再现一线营销实战的"过程、方法、细节",提出并创建了"实战营销"的刊物行业标准,确立了"反映市场主流,引领市场潮流"的营销期刊领导品牌地位.  相似文献   

8.
市场定位:期刊成功的基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期刊的市场(读者)定位,将像基因一样左右着期刊的成败. 准确的市场(读者)定位是成功的一半.一家市场(读者)定位失策的期刊,即使它的主编和编辑个个都是"智多星"、"拼命三郎",恐怕也难有回天之力.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中共地方党刊,是当代中国期刊战线上一支老牌"正规军",曾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它长期沿袭"红头文件"指令性发行,反过来又加固了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红头文件"式的办刊模式.于是,便在全国形成了一片片背离市场法则的"党刊特区",致使这支"正规军"至今仍像大型国有企业那样,难以走向中国期刊市场.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新闻出版单位都在筹谋良策,力求生存与发展.其中,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如民族出版社、盲文出版社、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等)的"公益性"特质决定了其暂且不必"投身入海",但也绝非可以偏安一隅.或者,我们更应该适应改革的大趋势,适应"市场",妥善"经营","招纳"贤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真正繁荣和发展社会所需的公益文化.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最近,<青年记者>刊登了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纽约时报新闻采编部门价值与实践手册>.仔细读后,生出不少感慨,人们老说老外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如何,看了这俩手册,真是领教了.所谓"专业",就是规范.没有规范,只有疯长,何谈"专业"?而疯长,则难逃"被修理"的命运."修理之手",不外乎政府(或法)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祥财先生的文章<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他说,思考"非意图的结果"这一命题,在哲学伦理,知识信息、思想方法、体制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读了之后,觉得"非意图的结果"与新闻也密切相关.比如,记者如何看市场经济中的人和事,如何看政府规制与市场之手的关系,如何看市场中的"恶","无序"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看新闻业内的种种所谓"怪相",新闻媒体如何看待自身的改革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4.
邓香莲 《出版经济》2005,(10):74-77
目标市场的规模就是目标市场的读者规模.我们可以从"九五"末至"十五"末的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小学在校人数、初中在校人数、普高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以及整个高中在校人数出发,按照"教育出版为教育服务"的原则,根据教育部的"2010年发展目标",对"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出版市场规模做出简要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市场与政策共同催生联合体 发行体制改革是联合体诞生的直接动因. 1982年以前,各出版社将所出版的书籍统一交由新华书店总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总发行,而不能委托第三方或自办发行.1982年实行"一主三多一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但仅限于零售业),出版社也从此取得了自办发行权和本版书的总发行权.1988年"三放一联",即放开渠道、放开购销形式、放开折扣,联合经营,极大地活跃了图书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6.
《报林求索》2009,(5):50-50
<正>本以为《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片子的市场只是青少年,但实际上最后撑起这片庞大票房市场的,却是都市白领们。并且,白领们追捧的并不是剧中的第一主角、正面形象"喜羊羊",而是那个大反派"灰太狼"。剧中",灰太狼"是个典型的"妻管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党报具有权威性,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几乎所有的党报也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威性优势,在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中突出、强调自己的权威性.从实际竞争的结果来看,这一招好像并没有让党报占到太多"便宜",这说明在报业市场中权威性早已不冉是党报的"专利",如果固步自封,依然以为权威性是党报的"天赋异禀",那么,党报的权威性很可能逐步弱化,甚至最终失去这把最有效也是最后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多重视阈对新媒体进行观照,并分析了包括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学界力量等在内的多种力量作用于新媒体资源配置所造成的影响,提出克服"路径依赖"与加强"自我强化",乃是转型期新媒体资源配置急需解决的问题,多维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各地的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在经历了从创办初期为当地正统媒体所不容的"草寇",到经过一段时间打拼成为赢得读者和市场的"民间英雄"这一身份转变之后,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迫切地希望由"草莽英雄"坐到"主流媒体"的位置上来.而迈向"主流媒体",实务界的先行者和理论界的探索者们均认为,强化本地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等"主流新闻",是一条最为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