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纵横家流变于后世,主要派分为谋士、士、侠士三支。流为谋士的一支,着重发挥了纵横之术,以游说权谋辅佐君王,活跃于政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纵横”为乱世之学,故每逢季世,天下大乱,便是长于“纵横”的谋士们崭露头角之时。自秦汉之际以来,张良、陈平、诸葛亮、魏徽等人,堪称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3.
论纵横家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家极盛于战国,继兴于秦汉之际,至汉初而式微,至汉武帝时衰落。“纵横”作为乱世之学的种种特征及其弊端,是它终于走向衰落的内因;而时代的发展、统治者的压制、儒学的排斥以及学者的蔑视,则是其衰落的外围。寻绎纵横家衰落的历史轨迹,探讨其由盛而衰的内、外因素,可从中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5.
刘歆撰《七略.诸子略》,一如其父之所谓“九流十家”,称纵横家为“其中可观者”之一。然而,后世学者对此多持异议,或以为“纵横家只有口才而无学术”;或以为《战国策》只是纵横家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事迹的记载,它本身不是一家学说。欲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文化流派,就必须找到指导他们言行的理论纲领。如果我们将《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和《鬼谷子》书与战国纵横家联系起来,则可以说明纵横家作为“一家之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纵横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源起问题尚是一个未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纵横家与“行人之官”、纵横家与养士之风、纵横家与先秦学风三个方面探讨论证了纵横家的源起问题,认为由“行人之官”演化而来的“游士”的一部分,就是纵横家产生的渊源。纵横家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充分显示出纵横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纵横家是中国文化哲学突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的。战国时代孕育了纵横之术,纵横之术体现了种种丰富生动的交际规律,本文拟从言语交际学的言语交际与交际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加以探讨。所谓“交际环境”,是指“围绕言语交际所构成的主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以及交际双方的关有因素)”。(刘焕辉《言语交际学》)而言语交际与交际环境的适应性,是指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并如何适应交际环境。这一原则早在《战国策》中就体现得相当深刻。例如秦出兵至周,欲夺九鼎,周君派颜率至齐求救,由于  相似文献   

9.
《鬼谷子》对纵横学说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引入老子的“道”论及其概念、范畴,使得纵横学说理论化、系统化。其具体做法是:把游说之术纳入“道”,寻找纵横学说的理论依托;把道家“阴阳气化论”引入游说领域,解决游说理论的产生过程;利用老子“崇阴尚柔”的思想揭示谋略的本质;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袭用,设计纵横学说的总原则;利用道家的辩证观念,总结纵横之术的方法。从《鬼谷子》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袭用与改造来看,《鬼谷子》的成书不可能晚于战国后期。  相似文献   

10.
朱学和陆学同属宋学,但二者学说的禀赋和治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朱熹主张泛观博览、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先立其大、发明本心。鹅湖之会、铅山之会、南康之会主要涉及朱陆在“为学功夫”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气势雄伟、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策士思维、主张、言辞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策士采取了独特的策略——捭阖术,此乃时势、地势、人势、术势综合形成,以势成势是之谓。然"势"的互成仅为一面,时势对人势的消解,才是策士群体被称为战国独特精神代表之一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兴起于战国"百家争鸣"的纵横家和纵横术,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纵横的过程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纵横术"是传播技巧运用的一个光辉典范,而纵横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人际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历史变迁,暴露出王权政体的诸多弊端,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探寻新的政治发展模式,为中国历史的未来发展设计基本的政治路径。其中,战国时期兴起的"禅让"学说思潮,就是很重要的一种理论探索。而在现实政治中,一些诸侯国也试图应用这一理论,探索自身王国政权的发展模式,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燕王哙禅让于大臣子之。这一行动,无论对社会政治、历史演进方式,还是"禅让"学说的理论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6.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以吕不韦文学集团、梁王文学集团、刘安文学集团最负盛名。食客文学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集团的滥觞。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政治思想与战国诸家思想在表现的片段性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很多人把他归入某家.通过对屈原的思想与战国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较辨析来看,屈原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就是一切都从如何使楚国富强、人民安生进而统一天下出发.  相似文献   

18.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