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欣 《新闻世界》2013,(11):58-59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展开对春晚"国际化"策略的讨论。在对春晚及其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指出春晚"国际化"是解决春晚当前自身困境,满足时代和国家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春晚价值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张培琼 《今传媒》2016,(1):116-117
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继2011年旭日阳刚的一首《春天里》唱响央视春晚后,2013年河南"农民魔术师"丁德龙和唐山"卖菜大妈"张学敏分别以娴熟的魔术技巧和漂亮的"海豚音"再次亮相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农民工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全民盛宴,它不仅在全国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4.
贺博 《新闻爱好者》2010,(10):134-135
一提到山寨文化这个话题,总能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从2008年初的萌芽到2009年底发展成熟,从陌生词汇到人人皆知的网络用语,山寨文化在开启了网络草根文化先河的同时,也让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彻彻底底地走向了大众娱乐文化时代。当2008年的"山寨春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民间春晚"、当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正式获得"年度影响人物"称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山寨"的影响范围从网络走到了现实社会,网络媒介也终于有了自己代表性的文化。本文对山寨文化的现状作一评述并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冯洁 《新闻知识》2008,(6):27-29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曾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但是无论如何,春晚已经成为了华夏儿女除夕夜的一道视觉"盛宴"。随着学者们对于它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起,春晚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魏敏  魏华 《新闻战线》2022,(4):55-58
对于中国人而言,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是年味儿的重要来源。“春晚”作为一档常态化“年播”节目,将千千万万家庭凝聚在了一起,相互了解、建立共情,是国人辞旧迎新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除夕之夜的一道精神大餐,春晚延续着传统节日固有的仪式感,而看春晚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习惯。春晚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和传统民俗,形态上也进行着创新更迭,既展现新时代的魅力,也丰富着这一年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怀底蕴。  相似文献   

7.
立足本土,开拓春晚创作之源 春节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为迎合春节的喜庆氛围而诞生的春节综艺晚会的文化定位必然是大众化的,必然体现"以资本增殖(或商品消费)为目的、以工业生产为前提、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手段的""面向全体大众的无等级的泛市民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春晚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已成为一种新民俗、一种文化、一种节庆仪式,因此形态和内容的变革应理性把握其本质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8.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9.
从1983年首次创办算起,年年除夕夜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电视事件和文化事件。二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使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而市场和传媒的发展又使这种文化意义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新闻天地》2008,(12):53-53
“我最重要的艺术道路就是春晚” ——宋丹丹为不上春晚表歉意 "不出事、没翻车,实在是撞上大运了”——铁道部副部长批评济南铁路局列车超速事故  相似文献   

11.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广告营销方式,在春晚中的应用引来质疑。植入式广告有着自身优势,但若应用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本文从虎年春晚中的植入式广告谈起,试对国内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运用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2.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嘉 《东南传播》2012,(4):128-128
<正>BTV环球春晚是北京电视台原创的春晚品牌,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国际化春晚"。2012年BTV环球春晚以"天下一家"的构想、以歌舞并胜的艺术形态、汇聚中外顶级明星、集成世界经典文艺,上演环球景观大戏,创新春晚文化视听,并同时演绎"相容共生"、和而不同"的和平与友谊的文明理念。一、推行"上善若水"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环球春晚立足北京,根植于中国"德行天下"、"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核,颇具创新地引入"水"的概念,并在极具象征  相似文献   

14.
杨臻 《声屏世界》2011,(6):33-34
从期待、欢乐、失望到如今的围观,春晚不减热情,观众却渐渐无情。在这一过程中,春晚也慢慢从一场茶座式的"联欢晚会"变成了一台程式严格、试图皆大欢喜的盛典。如何留住观众,春晚需要转变思路,迈开步伐,学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12,(1):7-7
"微生活,云幸福"3D打造央视网络春晚春节将至,央视网络春晚喊出"微生活,云幸福"的口号,"微"代表新媒体时代产生的"短、平、快"的生活方式,"云"在网络中指的是海量无限。网络春晚将更加关注基层百姓的"微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园园 《新闻世界》2010,(7):156-157
本文通过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视角,从其反叛性、呈现的形式以及其逐渐出现被收编的走向三个方面对"网络春晚"进行简单分析。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但"网络春晚"的创新和草根化、平民化的气息是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央视"春晚"不仅是全中国的一台大戏,也是全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由于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法国,从电视或网上同步看"春晚"早已不是问题。在法国看央视"春晚",更有一种家国情怀。"春晚"让我们中华一  相似文献   

18.
曾婧 《东南传播》2014,(6):99-102
30年的春晚已经演变为展开民族国家叙事的体制性话语。在这套特殊的表意系统中,一方面,春晚在其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内部,实际上存在某种对立冲突,难以形成自洽完整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表意叙事在逐渐剥离这一传统节日的原始内涵,在凸显民族国家这一宏大意义的同时,传统家庭的民俗内涵在逐渐弱化和退隐。  相似文献   

19.
"春晚"这个词对中国百姓具有特殊意义,它与春节紧密相连,是中国百姓春节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章.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晚会开始,在其后二十多年的漫长跨度中,春晚似乎直接指代除夕之夜全国观众必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它成为举国同庆、万家欢乐、全家团聚的一部分,构成了很多人关于春节的甜蜜回忆.  相似文献   

20.
春晚30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公共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主持人通过情感传播,将春晚的主题和意志得以体现,并为观众建立共同的情感空间。由于春晚主持人的特殊角色和功能,使他们有着特别的情感传播策略。借助电视媒介,给观众建构同一时空;真诚面对观众,寻找共同话语;理智与感性并用;适当的客串小品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些都是春晚主持人的情感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