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唐代侠风炽盛,成为侠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之唐代是近体诗的成熟期,因而这一特定时期的唐人咏侠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全唐诗>中收有300多首咏侠诗,从诗人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唐人咏侠诗的魅力所在,也体现了诗中文人的时代精神、独特个性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2.
唐代侠风炽盛,侠意识异常浓烈,并在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其表现出的功名追求与人生享乐合而不悖的独特内容、明主情结与恩报意识中的国家、民族观念,都是对传统侠意识的发展,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侠意识,包蕴着深厚的现实内容,反映着较为深广的时代文化心理。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代文人执着、进取的用世精神,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世俗享乐的人生情趣,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心灵历程,为我们认识其复杂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宋人咏侠,与宋代任侠风气、民族矛盾、宋代武林、绿林、市井、秘密帮会等现实生活紧密挽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宋代咏侠诗内容丰富、气象恢弘,富含时代精神,在对晋唐咏侠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呈现出独一的审美特质,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宋代咏侠诗上承晋唐咏侠传统、下启金元咏侠之风,是咏侠诗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宋代咏侠诗从宏观上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但能够填补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而且对于探讨文人的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都有重要价值,进而还可为研究中国文化在宋代的承传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是唐代士人的基本风貌。在中晚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迁。他们不再有初盛唐士人那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壮志豪情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胸襟,取而代之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生不逢时的感叹。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理想常常要以丧失自我人格为代价,体现出极强的奴婢意识、臣妾情结。  相似文献   

5.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贾平凹在塑造他笔下的男性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儒"与"侠"两种文化资源。金狗是"儒"的代表,表现了多情重义、仁义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雷大空是"侠"的代表,他们敢作敢为、惊天动地,却又鲁莽缺乏理性,最终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思想是多元而又辩证统一的,在这多元的思想因素中就包含着儒侠思想。对于传统的儒学,鲁迅有着不自觉的承袭,而侠则是其儒学思想的行为外化。  相似文献   

7.
《七侠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讴歌和赞美了其"侠之忠"与"侠之义",并且使这些侠士及其侠行、侠节,侠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核心和主体。作为"侠士"的代表人物,展昭的形象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初读《七侠五义》认为展昭只是"侠之忠"的刻骨追随者,但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的写作背景后再读这本书,则发现展昭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类"侠之义",展昭就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者。  相似文献   

8.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的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从武侠小说与侠文化的本质关系来看,武侠小说是侠文化的文学形式和重要载体,武侠小说是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形态,而且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0.
游猎活动是古代社会用以修身娱情和军事演练的一种狩猎兼游乐的活动.三国以后,其娱情作用日益强化,军事演练的功用逐渐淡化.曹氏父子尤好游措.游措活动张扬了曹氏父子的尚武任侠的英雄精神风貌,影响到文学创作,使其作品洋溢着侠魂与豪气,腾发出奋发昂扬的人生意念和豪爽磊落的情怀,一并构成了"建安风骨"的重要内容,这正是英雄时代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并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结合、文化比较和文化整体阐释的角度,发掘了中国儒学文化与侠文化的理论结合点,对儒侠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笔者从儒学文化和侠文化两者各自的内容与内涵入手,完成了两者共同点的确认,从而在共同点上发现文化的兼容与联系,达到共通的理论发现。基于共通之处,研讨理论结合,在结合点上深化儒侠的概念,并与两种缘起文化不同的内容与内涵系统结合,进一步完成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14.
嵇康是魏晋时期真正的儒侠,其“尚奇任侠”之精神主要表现在锻铁淬剑、琴棋书画、山林药酒、广陵绝唱等生命实践。嵇康的“尚奇任侠”既与他的个性气质有关,又与他所秉承的越文化之熏陶、所染受的思想文化和所处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密不可分。嵇康正直守信、任性自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侠之操守和使气任性、傲世不羁、轻死易发、刚肠疾恶的侠之性格真正体现了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17.
唐代社会开放,士人和妓女交往频繁,这在唐人的士妓诗中有集中反映。然而,士人和妓女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所以在相互的交往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士人和妓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士人在对待妓女的感情上会作出违心的举动,加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唐代妓女也就很难摆脱悲惨的社会命运。  相似文献   

18.
风筝是中国民间体育的一朵奇葩。上千年来,风筝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身心愉悦,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自唐代普及于民间以来,它就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之一。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民间艺术等很多艺术形式中都能领略到风筝的风采。历代文学艺术作品对风筝的生动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风筝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9.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高琴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1):103-106
有唐─代,社会上任侠思潮盛行,河北诗人依托燕赵大地"好气任侠"、"悲歌慷慨"的传统风俗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热烈赞美任侠精神,以好勇重义、脱略使气的侠士自命,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咏侠诗篇,以其豪迈的气势和阳刚的美学风貌,为唐诗"风骨"质性特征的成熟注入了刚健浑厚的内蕴,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除了旅游、赏景、看书、写诗之外,还有歌咏、下棋、书画、音乐等方式,均富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