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关于"纳"的释义,各辞书众说纷纭,不能统一.为此,现先从"纳"的声符义入手,指出"纳"义的本质特征是缝纫多层衣物.再以此义验之<汉语大词典>中的诸多文献例,皆能得解.这样,不仅与传统缝纫工艺的技法相符,也与后代"纳"的引申义相合.由此可得出结论:各辞书对"纳"的释义应解作"缝补多层衣物".  相似文献   

2.
现今注家对<论语·雍也>"陋巷"一词屡有误解,"巷"字在古代可指居室,<论语>"陋巷"实指陋室.与之相关的"穷巷""阨巷"等词均有此义,某些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时尚存在不同疏失.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清<康熙字典>是最早以"字典"命名的辞书,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唐以前就已有了以"字典"命名的辞书,其根据是唐释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九引<字典>.笔者认为,在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所出现的<字典>其实是<文字典说>的简称,两者实为一书.  相似文献   

4.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待"、"得"二词,义有关连;"待得"一词,又系"待"、"得"联合而成.然而历来字典辞书的有关解义,颇多疏失.<汉语大词典>谓"得"有"待,等到"之义的书证材料,时间偏晚;谓"待得"的"等到"义,书证材料的时间亦偏晚,且一条材料的文字又似有误.故今略作疏解,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采薪之忧"是"自称有病的婉辞",但故训和辞书的具体解释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言已有担樵之余劳",有的认为是"言病不能采薪"."采薪"是修辞用法,表示"低贱"的意思,与是否采薪没有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辞海>、<汉语大词典>相关的条目和释义,提出了当前辞书编纂中存在的几个原则问题:修辞与辞书的释义、立目;包孕词目的立目和释义;同义异形词语的立目和照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部代表性辞书中"耻"、"辱"、"惊"、"惧"诸词功能义义项设立情况的考察分析,发现现行辞书对古语词功能义的义项设立处于一种率意而为的混乱状态。认为:受动义不应专设义项;"使动义"和"意动义"等的义项设立应据辞书的性质特点而定。  相似文献   

8.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但语言实际运用中,用"荫"的词形普遍多于用"阴"的词形.辞书对该问题的处理也不一致,有的严格遵守<审音表>的规定,有的只依据语言事实,有的则徘徊于二者之间,从而影响到了辞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文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审音表>订音失当,建议适当时能依据语言事实加以修改,同时建议对"阴-荫"系列异形词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中国书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九义)>中"写字"概念的提出是应当肯定的,但同时又似有不足,这表现为提法不够到位,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普高)>这方面内容的缺失.具体而言,我认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应当明确提出"中国书法基础教育"这一概念,并且应贯穿于"九义"到"普高"整个阶段,而不是现在的状况:"九义"阶段有各学段的"写字"目标,而"普高"阶段则一字不提.  相似文献   

1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重要性、中国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词类情况,评析其分歧,提出辞书标注词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不禄"一词,《礼记》汉郑玄注:"不终其禄",各种辞书及古代汉语教材均依此说。本文拟因声求义,论述"不禄"可能是单音词"仆"慢读形成的"分音联绵词";"不禄"表示死亡义,源于"仆"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4.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对<诅楚文>"将欲復其(貝兇)迹"一句中的"(貝兇)"的解释不确切,在考察前人对<诅楚文>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对"(貝兇)迹"二字的解释之后,认为<诅楚文>中的"(貝兇)"应为"凶"的通假,乃"凶恶"义.  相似文献   

16.
任坚  张惠强 《现代语文》2009,(6):146-148
文章探究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再释“是”     
"是"字是个多义词,有不少新词义在已出各有关辞书中尚未涉及.经初步分析,"是"有36解,而<汉语大词典>只有13解,<汉语大字典>有14解,且缺少戏曲例证.  相似文献   

18.
今本《搜神记》"三王墓"条中的"立僵"应为"立不僵","僵"为"仆倒"义,而非"僵硬"义。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六义”解——善阁读《诗》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义"是毛公借用<周礼>中"六诗"的旧瓶装的"六义"的新酒,它们的区别是: "六诗"是太师教乐工对诗歌的歌唱演奏技巧,而"六义"是作者对诗歌创作理论的创见.毛公"六义"中的兴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比和兴,也就是比喻和象征.毛公在解释<大雅·皇矣>中的比说, "择善而从日比",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就是选材.赋实际上就是要作者作诗推行教化. "六义"是毛公用儒家思想总结的诗歌创作理论,虽然还幼稚,还不完善,但为我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注释正讹 例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课文注:"不寻常的日子很多.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①案:峥嵘,于古诗文中确实有"山势高峻"之义,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是也.但是,"峥嵘"一旦与"岁"或"岁月"连用,是指"岁月仓促"、"年命易逝"之义,而不再为"高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