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谐振”是指教学双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规律相合拍、协调,形成共振。产生最佳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而“谐振”的核心是体现“双主”教学的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课上,只有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矫正的过程,是单一和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其中的焦点词“需求”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每堂课都有各自的任务重.最,且单位时间有限,需求不可能全面满足,自主探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怎么办?确立好探究点是最好的办法。一个合适的探究点,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探讨和体验,实现学生的发展性需求.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不光有“快乐感”,更要有“进步感”、“成就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其宗旨是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觉得更重要一点是能使学生人格个性化。“无个性即无人才”。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所言:“个性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05,(9):15-15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突出重点、点拨思维”和“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要求,以后又逐步确立“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指导思想,到二期课改阶段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剡小琴 《甘肃教育》2007,(5S):15-15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挫折无可避免。素质教育中不能没有挫折教育,因为个体只有在不断经历挫折、不断反省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不幸是一种最好的大学”和“艰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的深刻内涵,对他们健康成长、获得成功、实现自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那么,挫折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6.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应大力倡导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强调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超越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回归神圣的本意,给每个孩子以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和禀赋都得到不断开发和释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谈谈我们的若干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50年来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教育思想一直受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着。建国后,为了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能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学生健康状况差的情况发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发展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感到“以生为本”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金钥匙。“以生为本”有三层意思。一是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我校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中,外地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因思家之苦而特别渴望亲情和关爱。生病了,希望老师陪着看病;周日休假到了,希望老师一同去游玩;天冷了,洗不上热水澡,希望上老师家洗浴……对于学生的各种正常的需要,老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学习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了,哪里还会问题不断,麻烦无穷呢?教育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满足学生各…  相似文献   

9.
个性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足:“以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个性化”是指学生不断成长与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人格的形成,情绪状态的形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人格能否得到充分而又和谐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与发达的关键。而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着当前素质教育与二期课改的不断深人,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展的诸多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在这种“以人为中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指导下,再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鹏 《文教资料》2005,(1):97-98
一、教育呼唤服务意识深刻反思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普遍缺失一种意识,那便是服务意识。尽管不少学校也冠冕堂皇地打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尽管不少老师也意识到“没有爱的教育,便是毫无生机的说教”,但大多因急功近利、教学做秀,全为表现自己而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并没有能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上帝,教育即服务”的新型师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应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校正的过程,是单一需求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一言以蔽之,教育是…  相似文献   

12.
分数主宰评价学生的日子渐走渐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评价的明确要求为语文学习的发展性评价开了路:“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解析“要求”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教学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问题在解决,也有许许多多问题在生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朱丽玲  徐婧 《江苏教育》2023,(26):51-53
开展特需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特需学生教育普及程度”的重要环节,在特需学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应形成定向培养、理实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并依据岗位需求、学生特点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发挥其在促进特需学生融入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灯 《天津教育》2008,(10):31-32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常常是指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行为“怪异”甚至越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成功教育的核心内涵。本文对“问题学生”张青(化名)的研究只是个案,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一人,但希望对他的研究过程能给遇到这类学生的教师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尹超美 《培训与研究》2001,18(4):105-106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不断克服错误观念,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成长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南街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优良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促人人发展,务求人人成才”为教育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17.
“Student-Centered”在中国学界译作“以学生为中心”,日益被视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但实践中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并非学生本身,而是其外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难于落地,学生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文章从本体论立场厘清“Student-Centered”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兴起与传播的过程,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本体论立场区别,指出“学生为中心”是最终目的和形态,而“‘以’学生为中心”则仅是过渡阶段。据此,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教育,呼唤回归教育本体价值;重构学生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过程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换;构建学生主体的教育评价新生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者。学生只有处于教育系统的核心和中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培养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提出教育质量是过程量的观点,它表现为学生质量的不断变化,认为根据资源/声誉或学生成果来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存在着原则性错误;应根据学生质量的增值或根据教育过程的质量来评价教育质量,在教育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对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学生观的内容(一)学生地位的认识。指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在教育关系中地位的认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同样是享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同样应该受到尊重。甚至主张儿童利益首位原则。而教育过程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交流过程,是受教育者精神建构的过程。教育“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潜能展开的过程,而是引导儿童精神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而且应把学生作为自己意识的中心,将学生看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应地,对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地位的认识,应由“师本”变为“生本”,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认识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本关怀,形成知识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说“对人真诚所产生的感动力”。从教近2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至今才慢慢悟出了这句话的真谛。“教育学生难。教育问题学生更难。”这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原因是:当今的中学生儿乎都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更应该本着尊重、平等、服务、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下面谈谈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事例,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