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职场幸福感基于其生存状态,经历内心感动、文化道德创新和精神享用的过程。本文深入探讨当代教师体验职场幸福的源泉:自觉享用职场幸福;体验师生共同成长;欣赏千姿百态的生命样态;构建魅力德育模式等。提出当代教师要不仅欢呼职场幸福,而且要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创造和享用职场幸福的过程之中,践行师生人道主义,溢流师生生命灵动与健康丰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无数教育家的成长经历向人们昭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育科研在帮助教师完成由“教书匠”向学者和专家的转型过程中,促使教师成为身心愉悦、精神解放的生命个体,使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地方感意味着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从空间到地方,再到地方感,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从对象到个体,直至形成主客体关系,最终成为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个体的地方感由身体的安顿、精神的寄托、理想的期许共同构成。然而,当下生活边界的拓展以及虚拟技术的应用,带来地方感的弱化和消解。青少年地方感的培育需要我们的教育进行干预,应以生活教育为落点。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梅萍 《高教探索》2007,(3):108-112
调查呈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较理性地对待生命,注重生命的责任,关注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实、功利的价值观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精神信仰,出现了信仰迷失和心理危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世俗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对“如何而生”的生存关心已超出对“为何而生”的价值关心。所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生命的真义和内在的幸福,建立明确和谐的人生目标,投身于实现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生活幸福感的构成与满足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揭示教师教育生活幸福感的构成,并从教师教育生活的实际出发,探究满足教师教育生活幸福感的方式,在理论上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教师教育生活的理解,在实践上有助于增进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和学生教育生活的幸福。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感主要由健康感、自主感、公正感、道德感、成就感、融洽感、归宿感构成。满足和增强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感,应采取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干预和实行民主化的学校管理、建设纯粹化师生关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探讨高职院校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性。采用《生命意义量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课程实施进行了评估,发现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生命态度和主观幸福感总得分都有显著差异;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对生命的热忱、生活目标和自主感有组别差异;在生命态度量表中,追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和生命目的有显著性组别差异;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组别差异。因此,体验式生命教育是一种能促进高职学生提升生命意义和幸福感、构建积极人生观的有效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苑新语     
找寻教育生命归属感——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局长刘晋认为,要让教师有幸福感,还要让教师对学校有认同感,对教育生活有满足感。一所学校,无论它多有名气,如果身在其中的老师们感觉生活枯燥乏味,那学校与他何干?  相似文献   

8.
<正>为什么目前教师们普遍觉得不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哪里去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会有幸福的学生;更加在于,只要是人,要么真正幸福,要么一点儿也不幸福。但往往小我的满足感遮蔽了生命本体喜悦层面的幸福感,而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师是和生命互动的群体,只要没有体验到本体喜  相似文献   

9.
高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人生必修课。有利于深化高中生核心素养研究,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内容丰富,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幸福感研究从关注外部因素到强调内部的转变过程,指出当前的幸福感结构忽视了幸福感的客观性和文化特征。在分析当前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实现成分,从而建构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幸福感三因素模型,包括生活满意感、需要满足感和价值实现感三个基本成分。最后,对幸福感三因素模型与相关理论的关系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精神是个人通过与更大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的整全感,这种整全感趋向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求,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始源性与终极性意义.精神教育是唤醒人的心智向伟大事物敞开的教育,以心智教育作为中介,强调个体精神经由体验而建构.精神教育具有唤醒平凡人性的高贵、解放心智、安顿心灵的重要价值.精神教育以精神自由和精神共同体的营造为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育静 《现代教学》2011,(10):28-29
理论研究发现,人生存于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和谐存在、圆融互摄,人的生命即得以安顿,找到精神家园,人格健康舒展。这恰与《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吻合。而经验告诉我们,校园是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既应是教师快乐工作的职场所在,还应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3.
朱佳隽 《成人教育》2012,(4):106-107
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获得幸福感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议题,帮助大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生活质量、获得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最终促进其自身健康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总体特征,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同时,获得对幸福感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圣化的教师形象,疲倦、衰竭的职业倦怠征候,单调、重复、低下的生活质量是教师职场中发展的现实。由此出发,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进一步阐释教师成长的意蕴。从关注教师是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关注教师是一个完整生命个体来探讨教师的成长:祛魅——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正视教师的职业倦怠,满足教师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引领教师获得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受教育需要是教师教育发起和变革的逻辑原点,是链接教育生活与教师教育改革活动的纽带。在当代,受日益复杂化的教育生活所驱使,教师受教育需要日益分化、深化,推动着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发现、关怀、满足、提升教师的受教育需要,走精细化教师教育改革之路,是当代教师教育的使命所系。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义感与健康、幸福感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高护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不容乐观,生源类型、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都对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有影响。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高护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生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开展生命教育要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为抓手,以体验型教育为主,辅之以生命教育课程,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加强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随着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人们在多元价值理念的判断与取舍中,迷失了生命价值,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冲击,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应具有的自由、价值和差异."大一统"的道德约束和规训化教育使人精神贫瘠,甚至选择了对生命"自我"的放弃.教师教育应该重视生命化教育,应该帮助个体成全健全的生命,使个体发展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使个体有尊严地活着,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成就个体最大的幸福感,使生命在润泽中成长.  相似文献   

19.
吴之平 《广西教育》2014,(20):48-49
2011年9月,作为国务院侨办外派援教队员之一,我和20多位同事到老挝万象寮都华侨公立学校(以下简称寮都公学)援教,在两年的援教生活中,我感受到,虽然老挝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教育质量也有待提高,但其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例如,老挝并没有特别提倡"幸福教育",但师生心中都真实地流淌着一种满足感、幸福感,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他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06,27(10):18-21,26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