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进经济宣传,搞活经济报道,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改进经济报道,首先要找好突破口。笔者认为借助非经济视角来采写经济新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非经济视角,是指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而是把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观察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现象,把握影响经济的非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活动已渗透到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反映并适应这种变化的经济报道也在起着深刻变化。同时,受众已不满足于就经济谈经济的报道,更多地需要从对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了解中去把握经济现象,从经济活动中去观察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借助非经济视角采写经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呈现人文化趋势,其明显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从报道视野上看,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都从对人的理解出发。要使经济报道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应当有一些新的思路:一是在报道主题上,要尽量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二是在观察角度上,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三是在报道对象上,突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四是在观点表述上,着重“双面型劝服”。  相似文献   

3.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4.
如何改进和加强地市党报区域经济报道?广东<揭阳日报>从拓宽报道视角入手,将单一的领导视角转向新闻视角、平民视角和非经济视角;运用宏观、多向、求异思维,拓展新闻题材的内涵和外延,寻求区域经济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经济报道中经常是专家在唱“独角戏”。不可否认这种专业视角在经济报道中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只有专家视角却未免显得单薄。要真正学会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细节,实现平民化视角与专家视角的融合,让读者在了解经济事件是什么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事件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经济媒体如何报道非经济事件———《经济日报》与《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回归报道比较□南子本文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是:中美两国经济大报如何报道非经济事件。香港政权交接首先是一个政治事件,但香港回归也牵动国际经济格局,因为香港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香...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并切实转变经济报道的视角,使经济报道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和多种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李晓琦 《大观周刊》2012,(28):103-103
通货膨胀虽然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它对社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运用社会理论,从通货膨胀与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以.及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几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对社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要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并切实转换经济报道的视角,使我们的每一篇经济报道都能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及其他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陈霞 《新闻前哨》2012,(9):78-79
新闻媒体在洞察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规避社会风险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以人为本,做好社会问题的报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探讨社会新闻的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报道应剔除非经济因素长期以来,新闻报道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从总体上看新闻报道中经济分量太轻,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经济报道偏离客观规律,常常和政治运动绞在一起。搞经济报道首先要确立一个新观念,即在经济报道中应排除非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经济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篇幅上,都占据了各家报纸的大部分版面。然而,纵观所刊发的内容不难发现,大部分报道均是就经济活动写经济活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触角很少延伸到“大经济”的空间,只局限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范围”而不能自拔。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或问题提出经济报道中的“非经济思维”,旨在拓展那些存在于经济活动范围并与之密切相关的非经济活动空间,使我们的经济报道冲出单纯的经济活动框子,在深度、范围和涉猎对象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6):64-67
孙俨斌博士在《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发表论文《"社会资本"视角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认为"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不能对媒体会议会展、灰色收入等非经济因素进行有效解释,进而提出传媒经济理论存在局限性。本文认为,上文把对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把传媒经济研究的局限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的局限。"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是对传媒经济本质模式的研究,不能涵盖其它传媒经济理论。非经济因素对传媒经济的影响,即可以通过现有的传媒经济理论加以研究,也可以通过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研究局限不等于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4.
任雷 《新闻世界》2010,(7):32-33
经济报道的民生化是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地方经济、专业市场、消费者、传统习俗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权威视角突出民生情结;以平民视角做足经济民生;以民生视角创新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政务性报道是一些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因其题材重大,所以报道形式也往往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人以板着面孔的印象,不易为读者接受。如何才能使政务报道生动、具体、形象起来呢?本文拟从百姓视角入手,探讨改进政务性报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经济宣传报道难以摆脱简单化、程式化的框框,很难激起听众收听的兴趣,更难以产生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佳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宣传的报道面太窄。那么,怎样拓宽经济宣传的报道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转换报道角度,打开经济新闻的社会视角。要改变以往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把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写经济新闻改为从新闻的角度写经济新闻。要把经济新闻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  相似文献   

19.
由于突出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思想,近年来经济报道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篇幅上, 都占据了各家报纸的大部分 版面。然而,纵观所刊发的内 容不难发现,就经济活动写经 济活动的最多,要么是抓经济 的改革、抓经济的制度,要么是抓经济的做法、抓经济的效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触及很少延伸到“大经济”的空间,只局限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范围”所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提出经济报道中的“非经济思维”,旨在拓展那些存在于经济活动范围并与之密切相关的非经济活动空间,使我们的经济报道冲出单纯的经济活动框…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型武器,是其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但目前不少报纸媒体的经济报道,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出发,就经济谈经济,呆板、乏味,远离读和群众: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笔认为,确立百姓视角,从生活的角度拓展经济报道视野,不失为增强报道可读性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