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友 《学习之友》2009,(3):50-50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即将向文艺界进军的时候,3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杂文,一篇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一篇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相似文献   

2.
《夜》是丁玲延安时期创作的一篇具有独特思想艺术内涵的诗化小说,其中包含了丁玲对革命关系以及革命者的深入思考。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丁玲小说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4.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年秋,我把自己所作的丁玲著作编目与袁君的《丁玲著作年表》作了比较对照,补勘了我编目中的错漏,也发现了《年表》中的错漏。于后,我整理了一篇“补正稿”,随信寄给丁玲同志,请求她的帮助。去信如下: 丁玲同志: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上,有经您审阅的袁良骏同志的《丁玲著作年表》一篇,读后甚感欣慰,它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过,在把它与我所收集,整理成的《丁玲著作编目对照之中,发现有若干错漏,有的错漏我有把握补正,有的则不能贸然肯定。现有二点,求请指教:  相似文献   

6.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7.
主体改造、精神转向是伴随丁玲创作始终的两个关键词,折射出她随地域空间的变化不断调整写作方式的倾向。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中,丁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以往的写作方式、审美习性和主体想象,她不断地调整视角,仍会受惯性书写经验支配想象乡村、构形延安,由此形成了一种混杂式的书写模式,“五四”国民性批判、浪漫理想化的革命想象不同程度地干预、掺杂进她的延安叙事,造成种种叙事困境和情感冲突。可以说,一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整风运动之前,丁玲都没能绕过“经验”的范式,直到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期,丁玲才找到书写延安的在场理想状态。从整体上追溯丁玲的延安书写,可以更加确切地理解丁玲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下精神转向和话语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小说《夜》,集中反映了丁玲对于女性、婚姻和政治关系问题的思考。《夜》中几个女性的婚姻结局都不圆满,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似乎昭示了革命不但不能解决婚姻家庭情感和性的欲望,甚或会形成压抑这种趋势的规约性因素和力量。《夜》旨在表现延安革命根据地男性革命者在婚姻家庭情感上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烦扰,进而体现丁玲在女性主义和抗日原则、革命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创作努力。  相似文献   

9.
丁玲初到延安时创作的短篇小说《夜》一直被认为是一篇革命工作者何华明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立场的革命叙事,本文认为,《夜》只是在题材上介入了革命叙事,在本质上却体现了一种现代人文精神和理性批评的风格,保持了丁玲五四时期所形成的文学干预社会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11.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12.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一九六一年写的一组反映延安时代战斗生活的散文中的一篇,收集在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中。去年,在篇目上经过增删的《北极星》重新出版,该文仍收集在这个集子中。吴伯箫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生活了八年。他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亲身参加过当时延安蓬勃兴起的歌咏活动,参加过纺线劳功,而且是纺线能手。延安的生活,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源泉。他的散文,朴素、严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雕凿。它以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新事物的热爱,打动读者的心弦,令人久久不忘。《记一辆纺车》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一篇富有艺术特点的记叙散文。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八年秋,著名诗人何其芳自大后方重庆来到延安.诗人为延安的新鲜空气感染了,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好象进入了别样一个世界.在延安,诗人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就是《我歌唱延安》.这篇诗一样的散文,以高昂的激情、酣畅的笔调,歌唱延安的精神风貌,歌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读者报告了延安这个英雄的整体,回击了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诬蔑.因此,它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试按下列要求完成本文的自学任务:一、同学们在高二曾学习过茅盾同志路经延安而写的散文《风景谈》。《风景谈》中描写了一幅幅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以<讲话>为分界点,将丁玲延安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丁玲本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学意识,发表了一系列大胆暴露延安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小说及杂文;后期丁玲发表了一些追随政治的应景之作,但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依然看到丁玲对文学的坚持.可见,她始终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丁玲在80年代初,回忆延安时期的往事,她说: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到毛主席住处去。差不多每次去他那里,他都用毛笔抄写自己写的诗词,或是他喜欢的别人的诗词。有一次,毛主席突然问我:丁玲,你看  相似文献   

20.
廖晓梅 《文教资料》2009,(11):20-21
黑妮是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少学者都认为黑妮在作品中是个没有展开来写的人物,因此对黑妮的形象并不怎么关注。黑妮这一女性形象虽然是苍白单调的,是从作者思想中走出来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包涵了丁玲作为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延安生活的诗意想象,通过黑妮我们能体会丁玲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那复杂而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