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平民走上银幕的"英雄"郭振清一生中出演了近百部影视作品,他在影片中塑造的"李向阳"这个抗日英雄形象,整整影响和激励了中国几代人。今年49岁的郭晓清是郭振清的长子,在天津电视台科技频道担任摄像师。因郭晓清的外貌酷似父亲,2003年冬天,崔永元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传奇》时,曾特邀他在情节再现中饰演当年的"李向阳"。1957年,郭晓清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幼年时曾与父母一起生活在长影,后来母亲生下弟弟后,由于长影拍摄任务十分繁忙,父母便将郭晓清送回天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此时,父亲郭振清已是国内著名的电影明星,尤其是他  相似文献   

2.
王树人 《高中生》2010,(31):50-51
包森和郭兴:《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战斗故事片《平原游击队》,讲的是游击队队长李向阳接受上级任务,深入敌后,牵制日寇,同时保住公粮的故事。该片中李向阳的原型是包森和郭兴。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5,(22):8-9
他站在你面前,普通得如同大街上随时会碰到的散步老人.只有当他提起抗日烽火时眼中突然射出的精光,才会让你感到,当年驰名敌后的武工队队长,即使已是81岁高龄,仍有着豹子一般的力量. 郭兴,这位传奇抗战英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游击队长“李向阳”的原型之一,16岁起就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他率领的武工队,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郭兴模范武工队”称号,他本人也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称号.  相似文献   

4.
记得小时候,每看到《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电影时,都非常兴奋,看完后就有种对消灭敌人的痛快,爱国热情不由的冉冉升起,对国家的感情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或故事中,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洗礼。抗战影视一再重拍无疑反映创新能力欠缺应该说,抗战题材影视剧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的特殊艺术效果。但是一再重拍,无疑反映了后继乏人,创新能力欠缺。更关键在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的抗战小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军和日军形象概念化、脸谱化,叙事情节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国民素质和抗战宣传教育宗旨。这样的缺陷在重拍的剧作中并没改变,反而随着电影科技与摄影手段的提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向。抗战老电影中,我军指挥员基本上由王心刚、郭振清、李默然等英俊人物扮演,浓  相似文献   

6.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7.
海流 《老年教育》2014,(5):12-13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自问世以来,以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幽默抒情的写作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铁道游击队》这部红色经典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追记作者刘知侠历时十年、  相似文献   

8.
<正>《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创作的插曲,由郭伟湘改编为手风琴独奏曲,此曲通过富有概括性的音乐刻划,反映抗战时期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地与日军周旋的情景。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优美、舒展的旋律,细腻、形象的意境刻画,使许多手风琴演奏者竞相演奏。  相似文献   

9.
2015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王子》上映后创下了法国动画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新纪录。作为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范例,《小王子》不以故事性取胜,而是以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反思而发人深省。文章以文本为研究素材,基于哲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儿童”概念的发生发展,探索《小王子》中儿童的自我塑造及其哲学内涵,旨在研究儿童世界的哲学化和神圣化,找出《小王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Cameron Diaz     
《海外英语》2011,(2):4-5
Ewwa:绿色不愧为卡梅隆·迪亚兹的颜色。她首次出现在大银幕上就是与金·凯瑞合作出演《变相怪杰》,继而塑造了《怪物史莱克》中公主菲欧娜的成功形象。现在,卡梅隆·迪亚兹再次出演“绿色”电影《青蜂侠》。  相似文献   

11.
1960年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虽然在公映时删掉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线索,但却没能改变他们传奇的爱情品质。在中国大1960年代电影模式化稳固和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红色娘子军》虽然不能脱离文艺创作在人物阶级属性和塑造方面的时代性制约,但并不妨碍对其本体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高考历史试题题目常见词语补释程昌远李向阳老师在《中史参》1995年第11期上发表了《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遗憾的是,高考历史试题中还有一些常见的疑难“术语”考生更加不易把握,往往不得要领,李老师文中略去未讲。本文试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3.
青叶 《中华家教》2012,(12):44-45
王馥荔,江苏省话剧团演员,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天下第一嫂"。她曾主演过《水上游击队》,《金光大道》、《天云山传奇》等多部有影响的电影,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电影演员。儿子屡闯祸母亲被训哭1978年5月4日,随着儿子王骁的呱呱坠地,因出演《金光大道》  相似文献   

14.
刘芳 《高中生》2011,(13):45
利用电影塑造英雄,表达国家利益和民众主张,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一直承担的一项使命和任务。从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先后参与了"揭批‘四人帮’""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并在其中塑造了诸多英雄。到20世纪90年代,平民化的英雄,或者说英雄的平民化成为潮流。这类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焦裕禄》《孔繁森》。这类影片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具体的反面人物、没有尖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大片在电影产业低潮中崛起,从单一到丰富,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英雄》肇始的古装武侠大片,到2009年《建国大业》引领的主旋律大片,经2017年《战狼2》等“外向型”新主流大片到“我和我的”系列等“内向型”主流大片,直至以《长津湖》为代表的战争大片的崛起,持续发挥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成为中国电影整体艺术、产业、文化格局中最重要的现象。大片打造了21世纪中国电影的辉煌,打造了中国电影大片的初步类型形态和格局,确立了“电影工业”“电影工业美学”“重工业电影”等观念,熔铸了家国民族和谐的“文化共同体”,其发展有着许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启示和遗憾、教训,反思不可避免,“电影工业美学”视域的反思尤有必要。中国电影产业应继续保持大片的“领头羊”优势,同时探索大片类型与电影生态的多元格局态势,探寻电影大片下一个20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6.
论新女性陶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左联”五烈士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要算柔石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力作《二月》里的陶岚,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新女性形象。1962年谢铁骊同志把《二月》搬上银幕,陶岚的形象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电影《早春二月》遭到批判,有的文章,还涉及到柔石的《二月》。一直到新时期后,才对《早春二月》有了全面的评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影视艺术家葛存壮时,曾问葛老:“您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葛老回答:“是葛优”。现场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葛存壮是一位成功的反派演员,《红旗谱》中冯兰池,《小兵张嘎》中的鬼子中队长龟田,《平原游击队》中的汉奸……银幕上葛存壮扮演的角色差不多都是凶残的坏蛋。而在现实家庭生活中,葛老则是孩子们的慈父,是正面教育的“第一教师”。常言道:“打是疼,骂是爱”,很少有家长教育子女时不采用这种“疼”和“爱”的办法。可葛老愣是从没打骂过自己的孩子,甚至没向他们吼过一声。他认为,孩子犯了错、闯了祸后,一般都认为家长打两下,骂两句或是吼一嗓子就完事儿了。其实,孩子更怕的是家长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18.
安永 《山东教育》2009,(3):28-28
《夜莺的歌声》讲述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辉照耀下,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孙犁同志以冀中水乡白洋淀地区农民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写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篇小说通过男女两个游击队的成立、成长和战斗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毛主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人民战争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20.
当世界电影跨过了它一百年盛典的时候,中国电影也迎来了九十年纪念。按通常的说法,中国电影已经先后产生了五代各具特色的导演和作品。中国的第一代电影肇始于拍摄京剧“折子戏”《定军山》,那是默片时代;第二代即是从1930年《歌女红牡丹》开始的有声电影;第三代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开始这十七年的电影。这三代前辈在筚路褴褛的开创性事业中,为中国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