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准备得比较充分,课上就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对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因此钻研教材的能力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一、钻研教材,不要忘记"综合"两字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弃只教那篇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     
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还要学会善待自己,肯定自己的同时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同时敢于肯定自己,在肯定与否定、否定与肯定之中成长。这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这是新学年开学的第一课,老师在每位同学面前都放了一张纸,让他们至少写出自己五条以上的优点。47名同学中的46名从铅笔盒中取出了铅笔,有人低头冥想,有人无声地削着铅笔,有人开始往纸上写字。一只麻雀落在教室外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 "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 "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 "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五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年代至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年代至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与文学课相比,其内容显得较为抽象、枯燥。因此,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教师还得在"怎样讲"这个问题上多做文章,做到"四化",即:化肯定为否定、化有备为即兴、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部分否定的理解所谓部分否定,它是针对完全否定而言的。在英语中,根据否定程度的大小,我们可以将否定划分为完全否定和部分否定。比较:He is late for class.他上课迟到。(肯定)He is always late for class.他上课总是迟到。(非常肯定)He is never late for class.他上课从不迟到。(完全否定)He is not always late forclass.他  相似文献   

7.
<正> 常见的哲学教科书,在讲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和道路时,从三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了“否定”概念.这三种含义是.①作为事物内在因素的“否定”,即与肯定因素对立的否定因素.②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之环节的否定,即介于事物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之间的否定环节.③作为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8.
冗余否定格式"不要太A"使用否定表达的方式传递肯定的内容.在句法特点上表现为:A只能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格式中"不要太"省略后句艾不变;该结构用于感叹句中,句末常跟语气词"噢、哦、啊、哪"等.在语义特点上表现为:该结构包含了一个肯定的强程度的语义预设,再用否定形式转喻肯定的意思.在语用特点上表现为:该格式的表达效果是强调感叹语气的作用:该格式焦点和强调成分在"太A":该结构表示的是说话人主观的态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V得/不起(O)"结构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一个个案,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件"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组配方面,动词V的动作性和宾语O的具体性对V与O进入该结构的语义搭配具有重要影响。在肯定否定对称性方面,语言的人际功能差异是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谢玲霞 《教师》2008,(4):77-79
如果大家稍作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许多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新课程标准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大力肯定的背景下,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在林林总总的诸多教学法中为什么“讨论法”会受到大家的一致青睐?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的话,诸多案例中哪些运用得恰如其分?哪些运用得不甚合适呢?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才疏学浅,在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基础上,试图作进一步的思索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以期进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糊涂本身并不值得肯定,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法,会收到有益的效果。其具体做法:一曰真糊涂。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教师在揭示这些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而不能简当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果自作聪明加以肯定或否定,则会弄巧成拙,对自己的威信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反思的特征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英语老师如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教学反思落到实处的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教学能力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教学反思有两个主要特征:1.探索性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反思的目的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公开课作为日常教学的特例和精华,脱胎于日常教学又远远高于日常教学。鉴于公开课的典型性与影响的巨大,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肯定声和否定声此起彼伏,各种探讨层出不穷。从公开课的现状上看,"公开"是表面化的、  相似文献   

14.
王正勇 《考试周刊》2012,(84):76-76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就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放”是教学的一条必要途径,“放”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敢于标新,在“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放”了就要“收”,“收”得要适时、自然,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汉语真奇妙,它能把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比如《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日,在名著阅读课上,一学生问:老师,既然连最重要的东风都没有,怎么能说是万事俱备了呢?或者说既然万事俱备了,为何还欠个东风呢?猝不及防之下,只好一时语塞。经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答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实是一种比较冷僻的修辞格--"舛互"。即"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相似文献   

16.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的第二课时.他们在教学中都设计了课堂小练笔,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课例一]教学《老人与海鸥》拓展延伸环节时——师:老师把故事的原文带到课堂上来了,原文很长,有五千字,给同学们十分钟快速阅读,读完之后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能否式“V得/不C”对句类的选择:能否式“V得/不C”在陈述句中否定式出现频率高于肯定式,在疑问句中则相反;肯定式几乎不用于祈使句.重点考察能否式“V得/不C”与“能/不能VC”在语用上的互换关系:“能VC”表肯定的语气比“V得C”强;“V不C”与“不能VC”表达主观或客观的可能性,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9.
释“得无”应顾及全篇安徽蚌埠市教科所陈章甫曾平东先生《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一文(《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12期),对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两处“得无”的注释都予以肯定,否定了其他的异解。现略呈管见,与课本编者及曾平东先生进行商榷。庄文中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李侠 《语文知识》2010,(1):51-53
"V得C"、"V不C"惯用结构不同于"V得C"、"V不C"结构中的其他临时短语,这些惯用结构意义常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得来,因此意义上具有准凝固性。这些惯用结构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语法上存在着不对称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适当运用隐喻理论和语境方面的知识对此类惯用结构的特点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