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姐妹情谊的书写是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两岸女作家对此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姐妹情谊”在不同文本中也承栽着各自的内涵。本文在两岸女作家创作的视域中,通过对《海滨故人》、《暑假中》及《花开时节》三个文本的分析,重在揭示相同主题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扬的女性解放思潮,首先开启了女性文学诞生的时代风尚和社会背景;中国女性文学的大陆崛起,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台湾女性文学的萌生。大陆五四女作家多采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及自传体文学书写,表现娜拉形象所蕴含的“人的发现”和“女性发现”的时代命题;台湾女作家则以政论式言说,集中阐明女性解放的社会议题。两岸女性文学在不同地域的孕育和出发,提示了192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最初面貌和完整图谱。  相似文献   

3.
刘芸 《职大学报》2014,(3):43-46
台湾女作家李昂的《有曲线的娃娃》与大陆女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从自闭与自恋、孤独意识与恋母情结、两性书写与身体叙事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个体成长话题。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在女性成长问题上的一致性,可以从中管窥两岸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自觉探索。  相似文献   

4.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书写内容几乎整个涵盖在女性生命史的书写之中。对部落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有意识书写者应属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而对部落文化特质的使命感,无论男女作家的文本中都可窥见。以私领域的书写方式介入族群文化议题,以个别女性活动记忆为出发点的描写,展现了女作家文学不同于男作家的特色。以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观点检视原住民女作家作品,性别位置对于作品的确产生了相当影响。统整原住民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女作家作品为焦点,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五言《悲愤诗》以被掳女性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真实地道出妇女在战乱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带给女性的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深情地倾诉了在“忠孝”与“慈爱”的抉择中催人泪下的反常态母爱,真切地吐露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女子的忧虑与自卑,为女性群体留下了女性自我书写的留有体温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相似文献   

6.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两部著作《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而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张氏几乎在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张氏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何在?通过对张氏生平的梳理和文本的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以及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从个人潜在的心理因素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一种“复仇”,向曾经带给张氏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又包含了以此来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以及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方面的动机;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书写对象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飞宇《推拿》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讨论和判断。《推拿》设置“盲人-健全人”的对向视角,解读盲人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疼痛,诠释盲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及其在世界中的“寻常”存在,替盲人群体与健全人完成了一场平等的沟通,塑造出最真实、最普通的盲人群体。《推拿》真正走进“人物的内部”,代表着当代小说在人物塑造层面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0.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用空间视角来考察性别文化,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全新视角。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法国人的港湾》中寻求空间结构与女性反文化书写之间的关系。借空间叙事理论,以抽象的空间、具象的空间以及融合的第三空间探讨作者如何利用空间三元辩证法阐释女性反文化书写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最终的成熟与超越,传达作者对女性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虽然书写的是明朝晚期申绣发展的故事,但是,女性文化品格却是富有现代女性文化气息的建构。首先,“天香园绣”的女子们不是“红楼世界”中的依附人格,是依赖自身劳动来“挣”自己生活的主体型品格,其次,作者在塑造女性文化品格时,一反传统的“清高型”方向塑造,而凸显女性“世俗化”的生命面向,而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就来自种种民间元素的“错接”。最后,论文强调,《天香》中的女性现代文化品格是整个文明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和男性文化的民间审美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和张洁的《无字》,两部长篇小说皆通过对女性家族历史的记忆书写,将女性浮出历史地表,呈现出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心理;两部作品虽然都书写了家族中男性形象的缺席。而在描写途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上述创作差异的比较,可以窥见海峡两岸女作家在家族历史书写中所凸显的女性生命悲剧、人格内涵及精神历程变迁。  相似文献   

14.
台湾女性文学研究,是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专栏论文,选取七位代表性女作家进行个案分析,集中思考了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家庭婚恋议题书写,由此勾勒出1949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5.
霍米·巴巴和托尼·莫里森在当代美国文坛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话语“神圣三位一体”的重要成员,以其混杂性理论和世界主义理想独树一帜,为全世界的“少数族”公民寻求叙述权;而莫里森,一个在美国社会夹缝中顽强生存的黑人女性,可谓是“少数族”的重要代表。她那富有诗意的文字书写出了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美好愿望,而这恰恰与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核心相呼应。以莫里森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柏油孩子》为蓝本,试求解读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6.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07,4(1):55-5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文革”女性文学时期推向极致,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文革”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难以掩饰其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伟大也要有人懂”的小说,《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已得到不同时代的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学史为例,从编写体例、文本解读、价值判断等方面分析比较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学史撰写提出自己的思考。文学史撰写既要反映学界最新成果,又要重视细致的文本解读,同时还要关注接受者的接受情况,使其“既要尽可能地还原文学现场,也要回到当下”。  相似文献   

18.
铁凝的《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构成完整的女性主体成长史:从无力抗拒被迫接受既定社会秩序揉搓、成为其客体附庸之“被缚”;到对男性原则的认同维护并以此匡正自身和他人行为之“自缚”;进而转向女性自救,以自省的态度观照女性自身弱点,寻找突围的勇气和力量,探寻女性理想生存之“解缚”。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马超的专著《20世纪中国女作家述论》,最近由作家山版社出版。全书18万字,分导论和分论两部分。导论时女性及女性文学的历史境遇、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五四以后现代女性文学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现当代各个阶段女性文学的演变做了宏观论述,分论部分选择了庐隐、凌叔华、冯沅君、萧红、张爱玲、张洁、王安忆、残雪、陈染等十三位女作家,对她们的创作历程及风格特征进行了评述。甘肃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明廉认为,“该书将宏观把握和微观评析结合起来,在中国女性文学发…  相似文献   

20.
丁洲 《职大学报》2011,(3):57-61,87
王安忆和张爱玲一样致力于上海女人的描写,她通过种种性格各异、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描述着上海城,是海派最传神的继承人,更是女性写作的集大成者。虽然王安忆本人极力否认其女性文学者的身份,但她对于女性世界的独特抒写和全新建构,使得她始终无法脱离:好性文学的藩篱。而对于女性研究最基本的莫过于母女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