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3):29-31
七、性命双修(一)“性命双修”是武当拳功的主题,是仙道重生、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途径,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组成部分。何谓“性”?何谓“命”?《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三集,明代道人陆潜虚所著《玄肤论》中文日:“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可相离乎?”意思是说,性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性没有命就不能显现,命如果没有性就没有灵机。性是命的主宰,就是神,是思想情志活动,是先天之性,真性;命就是精与血,是筋骨肉及形态外在表现,是性的基础。现在人将“性”与“命”分宗分派,不知道“道”与“器”的相互联系,“有”与“无”的互为因果,“虚”与“实”的相互依存,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梅应生 《武当》2004,(2):16-17
“内丹养生学”者,乃道教认定“我命在我不在天”,不借助敬香还愿,祭祀鬼神,诵经斋醮,而是汲取道家养生文化之精华,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心肾为炉鼎,在高度入静状态下,以达到形神俱妙,与宇宙自然本性契合的一种炼丹长生  相似文献   

3.
孔德 《武当》2000,(9):49-51
三丰祖师此金丹诗内容,主指炼己之后入室下手法工。丹家将炼己作首步筑基功夫.炼己即炼性,性定则心静。心静则神归,神归则真种得。得真种方可谈培养、采炼、搬运、沐浴、温养、攒簇、封固诸般金丹返还之事。故炼己是以性还命,侧重于性功;金丹是性命双炼,征验在命效。然性命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在后天可作两面观,故修功分性分命,分先后次第;在先天实为一物,故修到后来便无分别。  相似文献   

4.
尚儒彪 《武当》2004,(8):55-55
艮为山,八卦中艮卦符号的产生,是古人观察山是由一块一块石头组成,故画“==”象征高山中大小不同的石块,再由低到高,最上一层是起伏不平的山顶线,用“-”画出,于是形成了象征山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6.
虚静 《武当》2000,(1):39-41
无论是先天状态或后天状态,它们都是指场态而言的,而不是指有场态或无场态。先天状态是指的无极场态,后天状态是指的极化场态。这场态在人体就被称为心神。心神的先天状态为元神,心神的后天状态为识神;元神为无极态,识神为极化态。所以凡是有概念存在的心神都是极化着的后天识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练太极拳如何养神等问题。内经《灵枢·本神篇》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由父母阴阳二精相结合而形成的,是生俱而来的。我国古人把与生俱来的神的功能,称之为元神,把人后天获得的意识活动,称之为谓识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神与识神的关系,由知可知,神相当于大脑。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练习太极拳养生,应该首重养  相似文献   

8.
黄汉森  夏富仁 《收藏》2001,(7):70-71
凤凰乃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其状如锦鸡,毛羽五彩,生性高洁,能歌善舞,是中国古代先民虚拟出来的生物。凤凰雄者日凤,雌者日凰,亦合称为凤凰。历代别名则有玄鸟、朱雀和天鸡等,是最初的东方部落所崇拜的图腾。据说凤凰乃五行中的火所成,神学家则认为它是盛乱兴衰的晴雨表。有云:“王者上感皇天则凤凰至”;“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史记》载:“四海之内感戴舜功,兴九韶之乐而凤凰翔天下。”故凤凰的出现往往喻义天下太平。又见《禽经》日:“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之为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其象征明君之威德,贤才于时而起,为稀世之瑞,故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卓 《精武》2009,(6):40-42
(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拥捋挤按,四隅乃揉捌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相似文献   

10.
杨剑平 《武当》2014,(10):44-46
南怀瑾先生曾总结说: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人走的是一条“武功、气功、内功、道功”的修炼之路。武功可以“炼精”强身,预防疾病。气功可以“炼气”,疏通经络,延年益寿。道功可以“炼神”,凝结金丹,长生不老。 一、武功是修道中“炼精”的重要方法要想修道,必须先锻炼好自己的体魄,而武术是生精积精的最佳手段。如果精不足髓未满,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就不会康健,命功便会失去依托,性功也就更无从谈起。命功与眭功没有成就,与道合一就是一句空话。所以,精足是修道之基础。吕洞宾曾明确指出,“只修心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相似文献   

11.
胡鸿章 《武当》2005,(4):53-56
六、玄关初现《老子》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一章老子记述了在还丹之初的玄览景观,丹士证得玄(?)一窍的初现,圣婴降世露面的正果,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证得了还我命宝的正果。由于天机不肯轻易泄露传人,故本章文简而意藏,是以非证得此正果者,非真师口授心传,多不能识其真诠。  相似文献   

12.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13.
我不是马良     
《体育博览》2011,(7):14-14
整个月份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沉浸在两件事情里面。一件是李娜同学在红土地上的傲人成绩。另一件则是身边的朋友们开始频频相传我是一会看卦韵“神人”,而且故事越传越神。  相似文献   

14.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6):48-50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说修道者所修的就是神气精这三元的融同。神是指心神场,气是指体内的能量,精是指体内的生命信息,所以气与精是神的基础,神是气与精的主宰。修道就是从修主宰人手而达统御气与精的和谐运化,气与精的和谐运化反过来  相似文献   

15.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文采风流,在佛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一次参禅出定后,苏东坡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亳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识、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立刻差书童过江,  相似文献   

16.
梁栋 《武当》2008,(5):52-52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宝银 《武当》2003,(11):17-18
小引 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 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再识 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  相似文献   

19.
邓付凤 《武当》2009,(8):20-22
(接上期)二十五、八卦拳炼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为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乃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阖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致无穷之妙,亦不离不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炼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体无异。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用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  相似文献   

20.
鸡有“、武、勇、仁、信”五德,为世人所推崇,被视为阳明之神,“报晓”之物,是英勇威武,避邪祈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