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明代末期的小说色情描写所呈现出的“设心图淫、得逞贪欢、报应祸身”结构模式,是适应在明末特定政治形势下所形成的“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社会思潮而产生,并与当时士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一些特定文化需求相关至切;明末士人对“情”庄严而以“至情”出之,同时对“情”随便而以欣赏态度描写色情,这种对情的矛盾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这一小说色情描写的结构模式;同时,这一结构模式还与当时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现实生活影响下的作家的小说功利观念、佛教对当时小说作家的结构思维影响有关.明代末期小说色情描写不仅于创作上形成了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当时一些小说评论和小说非情节因素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理论上的自觉追求.对这一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可以见出与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小说宣泄了作家本人的青春苦闷、生存昔闷与社会苦闷.在题材、人物、技巧方面,均以主观抒情为前提;心理描写多姿多彩.其浪漫抒情小说受外国文学影响甚大;其“自叙传”体式显然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已超越了“私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知识 :《变色龙》乃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小说。本文写于 1 884年 ,当时俄国正处于俄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本文便是对这种恐怖的警察统治的揭露。二、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契诃夫。2 了解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进一步理解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三、教学重、难点 :1 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通过线索来写奥楚蔑洛夫的“变色”与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2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的关系 ,以及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时反复无常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第一课时一、…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抗战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必须为建国时期的人们树立效仿的榜样,同时又不能与塑造英雄人物的原则相抵牾,因此作家在处理爱情描写的问题上受到了“质”和“时间”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作品中爱情描写的“量”受到重重的监控,当时的作家们精心设计了“佳人主动,英雄装傻”、“三角关系”等模式,巧妙地使爱情描写在“量”上尽可能得到扩张。  相似文献   

5.
鲁迅从不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 ,他的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方面符合自然真实的原则 ,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情感色彩 ,另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 ,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协调 ,同时 ,其自然景物也蕴积着很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日本元禄小说的顶峰——浮世草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原西鹤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小说家。他所开创的“浮世草子”小说形式,标志着日本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江户小说的成熟。“浮世草子”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的描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江户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及其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红岩》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社,小说以盘旋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  相似文献   

9.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1,(13):59-59
代表作品《暴风骤雨》 湖南作家周立波因写作于1948年的这本《暴风骤雨》而闻名全国。作品全景式地描写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其写作素材完全源于当时在东北农村进行土改运动的真实场景。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当时被当做教科书为土改工作人员所使用,几乎人手一册。  相似文献   

11.
迷失家园的灵魂--新感觉派笔下的上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志湘 《现代语文》2006,(3):121-12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独树一帜,该派别引进了新的都市价值化观念,一方面描写上海的街市之美、动态的流线型城市之美、夜都会之美,另一方面描写人的幻灭与反叛等。该派作家也认为他们描写的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作家的化角色定位是“敏感的都市人”。但是,这群都市人给当时的读的印象实在是太迥异于以往的任何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12.
田山花袋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对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露骨的描写》这篇评论中赞同自然主义文学的“无理想” ,提倡“不要写作技巧”的文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想 ,它虽然缺乏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但明确地提出了在借鉴西方文学方法中如何确立日本作家的创作态度这一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剖析田山花袋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来揭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私小说”的内在关系 ,重新诠释其“自然”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秋芬 《现代语文》2006,(11):67-69
80年代末期:“当时的苏联经济濒于崩溃,党的领导层贪污腐败、破坏法制,社会道德堕落,‘夸夸其谈,装模作样,双重道德’之风盛行,人民的生活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针对这一“世纪末”的社会现实,马卡宁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反思性质的小说。小说《审讯桌》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像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马卡宁把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苏联社会状况。马卡宁在小说中描绘了苏联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审判”制度。作家明确地指出,苏联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精神压抑、人人自危的根源就在于苏联时期的社会审查制度对人的个性的戕害和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全面剥夺。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腐朽和兴衰荣枯,广阔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暴露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运用形神理论方面,主要走的是肖像描写的创作道路,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以动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二是以静态的肖像描写传“神”,代表作家有鲁迅、刘心武、蒋子龙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在小说领域中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时间大致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他们创作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上海味”。作家们对都市各阶层生存状况和心理心态的真切描写,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渗透着“阿拉文化”与大上海“衰弱巨人综合症”的创作主旨。同时,这种心理小说的创作视角又非常奇特和新颖,因而在当时曾引起很多读者的注意和欣赏。这个流派在文坛活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它的独特,因而值得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  相似文献   

17.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琊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中耶茨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讽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走向标准化的现象。该文主要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展示男权社会中女主角爱波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分析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揭露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寻求解放之任重而道远,表明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爱与合一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19.
五四现代作家对个体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的重视,凸显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小说中的由说话人所描述的风景叙事,平面式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实地的观察使得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具有深层结构的风景叙事模式。鲁迅和张恨水以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全貌,从而弥补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不足。二人的小说将景物叙写成功地纳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版图”,为后来的风景、风俗叙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鲁迅和张恨水分别作为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位大家,其作品中对风景和民俗等的描写体现了严肃文学和俗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雅俗取向。雅俗的真正界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0.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键。 依其显示的文明内涵,小说性爱描写可划分为原始文化层面、男性文化层面、个性文化层面和现代哲理文化层面,其中每一文化层面都包含着对前一层面的批判和扬弃。当代小说性爱描写的泛滥作为一种世纪末病态,向人的生存和人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