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两晋宗室管理制度历史渊源有三:一为秦制,一为汉制,一为魏制。晋代专职管理机构宗正、关涉机构大鸿胪、太常的设置远承嬴秦。两晋宗正以有封爵者任职,宗室属籍范围在皇帝袒免亲以内,设置宗师,对宗室王公田宅做出限制性规定,这些主要是承袭西汉制度。两晋宗王等宗室成员车驾制度主要沿袭东汉制度。晋代宗正人选兼以庶姓一定程度上受曹魏制度影响,西晋严格禁止宗室成员私买禁物,主要承袭曹魏之制。晋世宗王置妾八人的规定亦系沿循曹魏咸熙元年制度而来。凡此均可看出两晋宗室管理制度兼采嬴秦汉魏之制,同时亦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魏封国制度因魏文帝政治气度狭隘,采取禁闭宗亲的政策,无法起到屏藩皇室的作用。魏明帝临终前举措失当,废除宗室辅政安排,为司马氏代魏埋下隐患。西晋政权有意吸取曹魏封国制度失败的历史教训。晋武帝废除州郡领兵制代以封国领兵制,强令宗亲就藩,临终前确立宗室参与中央朝政的权力格局,虽用心良苦,但终于毁灭于"八王之乱"中。  相似文献   

3.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4.
洪武帝藩封宗室,授予宗室直属护卫军,授权诸王控扼卫所军队调动,节制勋臣及所领军队。然而在部署军权的同时,也对他们予以了严格的限制,例如,宗室无权管理卫所军,不得私行调兵,不能擅自采取军事行动,节制权的取得亦须仰赖洪武帝的赋予。终洪武朝,地方军权始终由朝廷牢牢掌握,并未落入宗室诸王手中。洪武帝以居重驭轻为原则,构筑起中央对宗室的绝对军事压制优势。"靖难之役"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明初藩王重兵之说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5.
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泰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咸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相似文献   

6.
从君字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及封建社会封君制度的变迁,从上层社会和民间社会的文化互动中,可以窥见古代文化变迁之一斑.其中乡君、县君之封始于三国曹魏,可纠<辞源>之误.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董广庆 《文教资料》2008,(25):101-102
自宣德以后,明代宗室诸王没有朝廷的命令是不能"来朝"的,就藩后甚至不允许出城,身处下层的将军、中尉、庶宗等更没有出城的权利.而将军中尉有事上奏如请名请封等,如非机密,则必须通过郡王,转行亲王,然后上奏,越奏是不被允许的,然而这一制度没有支持其运行的刚性措施.嘉靖以来,终于被大量的下层宗室的赴京越奏的事实所冲击,成了一纸虚文.本文试对此现象作具体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保州宗室是宋朝宗室中较为特殊的一脉,虽有宗室之名,实属疏属之列,故在荫补子弟、任官俸禄等方面远低于其他处宗室。宋朝皇帝为维系和繁衍宗子脉系,多次破格优待保州宗室,并设保州敦宗院专门管理这一支宗室,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提高保州宗室的任官级别,比照两京宗室之例注官,使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中:"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教材注:"土封,指坟墓。"此解浅尝辄止,没有很好地破译"土封"一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亡者加其土封,古籍中凡数见。《史记·秦本纪》:"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崤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  相似文献   

11.
汉魏易代之际,思想庞杂,新潮腾涌。曾经处于至显地位的儒家思想由显而隐又暗流涌动。当世英豪曹操、曹丕父子专权逆主,但他们的言行中却明显保留着孔孟之道的固有传统。  相似文献   

12.
曹操的公文以叙事为宗旨,带有鲜明的权威性、指令性,且篇幅简短,表述明确,指示具体,文辞朴实。曹操将公文与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从内容上渐渐区分开来,开始自成一家,对公文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浅论曹操性格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青壮年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自信机警;老年曹操多忧多虑和孤独谲诈。导致曹操性格演变的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其自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江宁府志·曹玺传》表明,曹世选为曹雪芹上世入辽始祖;再联系《浭阳曹谱》和《武阳曹谱》,可以确认曹世选即曹以缮.  相似文献   

15.
曹操和曹丕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为诗歌的风骨增添了内在的律动。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曹操诗歌保持传统,以言志为特色,因此以《诗经》以来的韵式为主,偶句押韵有六首,叠韵较多,气深笔长。曹丕的诗歌在艺术上更重创新,进一步适用确认了五言诗的押韵模式,注意整合当时的韵式和体格,形成规范,以清丽为艺术追求和书写方式,二十三首诗都采用隔句押韵方式。他还创造了一种结句转韵的新形式。曹丕诗歌的用韵为诗歌的大小韵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7.
曹魏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务实抑虚,力戒浮华。从魏武帝到魏明帝都有黜抑浮华之举。本文分析了魏武帝曹操和魏明帝曹睿时期黜抑“浮华”的不同背景、内容和效果,认为曹操之“破浮华交会之徒”旨在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为改朝换代清除障碍;魏明帝曹睿之罢退“浮华不务道本者”旨在打击思想上的异己,最终却自毁家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曹操为沛国谯人,即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最近有学者提出根据现行区划,“曹操故里”应该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一些媒体也对此观点进行报道。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现行区划,粗略探讨曹操故里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20.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