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育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充分地自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公民权利配置的公平机制,实现公民权利的和谐分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基础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首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因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是造就国家管理者、建设者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又是和谐关系、化解矛盾的最直接手段。公民平等、充分地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能否做到公正,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否稳固,社会的和谐能否实现和长久。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因此,对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战略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因此,对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战略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实现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是造就国家管理者、建设者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最大化,实现人民幸福的最大化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国民幸福指数是和谐社会的风向标,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远程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权利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凸显问题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已成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含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法规定,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权利救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救济是公民实现权利的重要保障。了解和深刻认识公民权利救济的基本特征,对于每个公民充分地享有、行使、保护和实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促进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概括出公民权利救济的十个特征并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是人与人平等的起点。接受教育,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日,呼唤机会均等,要求教育公平,具有更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使教育事业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奋斗方向也是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督导有责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是《教育法》赋予公民的权力。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权利,受教育权能否实现和实现状况关系到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甘肃省为保障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基本承载体的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两性和谐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实现妇女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妇女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校长领导力与和谐校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师生身心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是关系到新时期我国教育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柱。校长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实现校长领导力,从理念、管理机制与人际关系等方面创造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和谐社会子系统的和谐教育,它是指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规则公正、教育分配合理、教育收益公平的和谐统一."公平公正"是和谐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论宽容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精神是一种智慧和美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实现社会和谐,要用宽容取代狭隘.宽容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弘扬公民的宽容精神,理解、谅解、化解是培植宽容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续性、基础性工作,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保障平等的权利、创造和设置均等的机会、制定和构建公正的制度,创建了一套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具备公民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寻找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意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更好、更快地发展.强化高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世界公民教育的共同课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面对当前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问题,应该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精神动力、现实支点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