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钢 《传媒观察》2003,(10):5-7
作为社会生态中的一分子,“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以社会系  相似文献   

2.
“非典”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实行政务公开,确保公众知情权势在必行。这其中,传统的主流媒体作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沟通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责任重大。就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而言,世界上各个国家大众传播媒介通常情况下都是作为公共部门存在,信息传播权力也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职责。在我国,传统的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政府将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通过与主流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  相似文献   

3.
从“非典”报道看新闻编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编辑策略决定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而编辑策略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本文通过对“非典”报道的回顾和分析 ,探讨新闻编辑策略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以及影响编辑策略的媒介定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封锁理念,可以“非典”危机前期的传媒表现为证;另一种是负面信息疏导理念,可以禽流感的报道作说明。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一实践证明,传媒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避免社会恐慌、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5.
“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角关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危机还是转机——论金融危机与媒介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波及到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影响无法避免。根据媒介生态理论,“媒介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保持动态的平衡。然而,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媒介系统产生自适应和调整,媒介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而最终能动地改变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7.
媒介不仅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意识和认知。如今人们身处媒介化社会,人与媒介之间的主客关系正在发生改变。本文借助对媒介崇拜现象的描述,分析媒介的本质及其与资本的关系,并对媒介的延伸进行理性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6,(2):42-42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促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来协调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维护着社会的平衡和稳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使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发生混乱。此时,媒介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在媒介诸多的功能中,真实信息的传递是其本质性的功能。危机事件中,民众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和政府做了什么,而大众传播媒介成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金山 《东南传播》2010,(1):25-27
“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个冠状病毒出现在深蓝色的画面上,并迅速向四周蔓延。随即,跳出一行白色的字“中华民族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白字渐去,屏幕上出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看望医务人员的图片,他们面带着笑容,充满信心。“同舟共济战胜非典”八个金黄色粗体大字闪进画面,镶在图片上———这是人民网制作的抗击“非典”大型专题《同舟共济战胜非典》的动漫形式标题。《同舟共济战胜非典》从4月份推出两个多月来,这一设计独特新颖的专题标题,陪伴着网友走进人民网抗击“非典”报道库中,寻觅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一规模宏大的新闻专题,凝聚和体现着人民网编…  相似文献   

11.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学报出现了生态失衡现象。为优化高校学报媒介生态环境,应实行特色办刊、开门办刊,引入竞争机制等,以寻求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璀  宁耕 《视听界》2002,(6):77-78
所谓“媒介生态”,是指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某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中美两国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媒介生态”。因此,作为两国电视节目所共有的节目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2,(3)
开国大典广播实况转播超越了电视现场直播作为媒介事件的预设前提,但具有媒介事件的其他典型特征和社会功能,主要属于庆贺新政府成立的“加冕”脚本。西方学界对媒介事件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从“仪式性”向“破坏性”的转变,但破坏性事件并没有完全取代仪式性事件,二者为并存关系。鉴于事件与新媒体之间呈现的新的互构关系,国内学界赋予媒介事件理论以媒介抗争等新内涵。媒介事件理论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产物,在全球数字媒介文化环境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因为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仪式性媒介事件和传统意义的国家级媒介事件依然存在,同时,媒介事件部分特性和功能发生了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主流媒体“非典”报道的检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典”,不仅考验着民众的心理素质,显现着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亦警醒着媒体。本文以北京、广东两地部分主流媒体为对象,检索这些媒体自2月10日至4月30日对“非典”事件的报道,希望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华南虎”事件与媒介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主要在于媒介——政府——社会公众之间一种和谐共栖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很好地引导控制社会舆论。“华南虎”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多元化表达的典型案例,映照出政府利用媒介化解矛盾、显示政府执政能力的水平,从传播学角度总结其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良性媒介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20.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