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兼编辑审阅了通讯员送来的一篇稿子后,感到有关材料和主题很重要,于是“灵机”一动,解释说这稿子如何不能用等等,就打发通讯员回去了。时隔不久,省报却以头题位置刊登了同一单位、内容类似的稿子,署名的是这位编辑。通讯员看了理所当然表示极大气愤!  相似文献   

2.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这是怎么回事?是编辑"无情"  相似文献   

4.
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了这样一段话:"编辑,是用良心工作的,一篇稿子来了,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全是良心使然.刊登出来让读者品味,才知道花钱订杂志,原来买的是编辑的良心!"读罢,我的心不禁怦然.  相似文献   

5.
笔者当编辑十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由于笔者一直从事新闻类综合性期刊的编辑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7.
做了多年报刊编辑,打交道最多的是包括记者在内的作者们.要说现在的作者发稿不易,业内人士恐怕没有几个不认同,但现在的编辑同样也不容易.现在的编辑需要做的早已不仅仅是给作者的稿子顺顺语句、理理次序、挑挑错别字等文字之内的事了,如今,让编辑头痛的事倒不是纯业务内的事,反倒是与业务不太搭界的东西让他们狼狈不堪,比如,作者与编辑的心理磨擦.  相似文献   

8.
灯下翻阅农民日报,看到中国农业银行、农民日报联合举办学哲学征文启事,很想一试。于是,熬夜写了《信贷抑制辩证观》,按照启事要求,写好信封,准备邮寄,后来又怕编辑收不到,利用在京工作之便,找到农民日报理论部。不巧,没见上编辑,我就把稿子放在办公桌上。总算完成了一件心事,至于稿子生命如何,自然是留给编辑判决了。原先以为,我不认识编辑,稿子不会引起重视。事实是我错了。编辑同志不但对稿子极为重视,还一次又一次地以平等的态度同我商量修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稿酬的麻烦     
石湾 《传媒》2003,(5):17-17
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一笔稿酬,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何来麻烦呢? 先从我最近碰到的一件事说起—— 有天下班回家,家人转告我,某杂志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说我的一篇稿子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发表,删了一点文字,请我谅解,云云。我听了之后,很为这位编辑的认真负责精神而感动。这位编辑本身也是作家,对我稿子所作的删节,肯定不会伤筋动骨,还或许会更出彩呢!没过多久,我就如期收到了样刊。翻开一看,却不禁大吃一惊:我的这篇稿子竟被拦腰砍了一刀,将前半部分的四  相似文献   

11.
编辑大人     
过去的编辑都是"大人",至少有些镇人,职业里带着一种天生的傲然.看稿不叫"看",而叫"审",这么一审二审三审,作者造化如何、书稿的高下,非得一一现出原形.好的编辑,仿佛是眼睛里带尺子的人,这尺子容不得半点伪饰和肤浅. 听说更有编辑中的高人,只消将书稿前后翻动几页,便能品鉴出等级. 回想当年往<文学青年>投稿时,是很怵编辑的,往往把稿子装在信封中,搁放在门房间,拔腿就走.有一次撞到编辑就在门房间,他当着众人拿过稿子当场就"审"起来,上几行,下几行,来来回回翻动,偶尔还投来那么"意味深长"的一瞥.  相似文献   

12.
孤陋寡闻如我者,知道有编辑这个职业,还是在读大学以后.因为中文系里开设了编辑学专业,听大家说得多了,便知道了龙世辉,知道了周振甫,知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知道编辑是戴着镣铐的舞者,知道编辑的本质是选择.后来也认识了一些编辑,他们生活优容、谈吐高雅、洞若观火、鞭辟入里,几乎是知识分子优点的集合体.那时我并不知道编辑的苦楚,后来,和编辑们接触得多了,才对他们的处境有更深的感触,还为此填过一阕歪词送给编辑朋友.歪词曰:"年来闲情抛却久,已至中秋,碌碌还依旧.日日纸堆常埋首,不辞镜里朱颜瘦.丹砂雌黄不离手,为问新编,何事年年有?独坐斗室星满楼,蝇头细批人眠后."朋友对其描述的编辑之苦,还是深表赞同的.网上也有不少关于编辑的段子,流传较广的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看稿子;举头望明月,低头看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看稿子;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看稿子;生当作人杰,死亦看稿子;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看稿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看、稿、子."  相似文献   

13.
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地方报纸的时事编辑?笔者以为,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素质: 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教育群众、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团结群众,为完成党在各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有力武器。时事编辑每天处理的稿件主要是国内外大事,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时事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时事编辑必须要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 时事编辑接触的都是新华社的稿件,诚然此类稿件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由于受版面限制,也不是新华社发什么稿子,时事编辑就照登什么稿子。时事编辑对新华社稿件必须进行细选删节、精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该用哪些稿,不用哪些稿;哪些报道对本地的工作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哪些稿子要重点处理;删节稿  相似文献   

14.
空镜头,是组成一期专题节目除同期和现场以外的画面部分。很多编导采访回来,稿子写完了,编辑的时候总会出现无画面可用的情况。虽然拍了很多,怎么还会不够用?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空镜头拍得太"空"了,所以用起来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15.
做了多年报纸新闻版的编辑,打交道最多的是包括记者在内的作者们。现在的编辑需要做的早已不仅仅是给作者的稿子顺顺语气、理理次序、挑挑错别字等文字之类的事了,如今,让编辑头痛的是作者与编辑的心理磨擦。 心理磨擦之一:作者一边看着被“枪毙”的稿子叹息、一边埋怨编辑不识货。其实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向编辑问个明白。一位老编辑曾对我说,有些时候,编辑、作者之间所隔的也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但如果双方都不先舔舔指头首先捅破它,慢慢地这层纸就有可能化成一堵墙。 心理磨擦之二:有些作者埋怨稿子发得不快或没有发出去。这种…  相似文献   

16.
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是不容易的.过去有人曾给理发师送过一副对联,叫做"蓬头垢面来","白面书生去",形容理发师有很高超的美容术.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也是这样,有些很不象样的稿子,一经编辑之手,也会就此容光焕发,惹人喜爱,可以说这是一种图书的美容术.这种图书美容术是建立在认真审读书稿的基础上的,正象"妙手回春"的良医,  相似文献   

17.
采写与编     
采、写、编,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编辑又是一种职务的名称。有些记者、通讯员很重视采写,却不大注意编辑,甚至根本没想到自己来编,以为这只是编辑的事。其实,采、写、编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业务知识,对于改进新闻报道是大有益处的. 有些同志说,稿件写完后自己编好,还要编辑干什么?于是把相当粗糙的稿子.甚至只是将一大堆  相似文献   

18.
梁衡 《新闻实践》2009,(2):29-2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9.
我第一次接到编辑部约稿,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啦。心想,编辑找上门约的稿子,写了还愁不登?就是写得不好,反正有编辑帮着改呢。于是,乎乎拉拉,当晚写完就用挂号发走了。不料半月过去,竟无音讯。后来得知,稿子质量不过关,被“毙”了。“约稿”也遭此难,我如梦初醒。之后,每逢编辑约稿,我再也不敢马虎,总是认真采写,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达到编辑约稿的要求呢?我想,重要的一条是要吃透编辑意图,写什么类型  相似文献   

20.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