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旨在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俗称"人造太阳"计划。人类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核聚变能源发电技术,这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形式最终将会被驯服。世界上除了举世瞩目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包括中国在内都有自己的反应堆项目备份。比较著名的是中国的EAST、日本的JT60SA、以及德国的Wendelstein7-x等。未来30年内,这些"人造太阳"将会实现商业化发电。  相似文献   

2.
正"时间机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为破解宇宙黎明和生命摇篮的科学之谜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致力于为人类供应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帮助人类为探索自身的奥秘迈出了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一系列丰硕成果接踵而来。在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的今天,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  相似文献   

3.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按现行开采速度,石油仅能开采50余年,煤炭仅能开采200余年。地球上最有希望的能源是氢核聚变,地球上的水含有0.015%的重水,重水是核聚变原料,如能和平利用重水核能,则按现在的能耗计算,重水可使用几十亿年。但自从氢弹爆炸后的40多年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能实现核聚变的和平利用(主要是发电),而应用核裂变的发电厂全世界已有几百座了。要实现核聚变发电,关键技术在于将核聚变的能量有控地、均匀地、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但全世界的科学家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这一愿望。我想如果改变一下思路,也…  相似文献   

4.
科学历程     
正1954年3月1日—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枚氢弹1949年9月,苏联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必须制造出威力更大、更具威慑力的武器才能制衡苏联。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研制氢弹,匈牙利籍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成为该项目负责人。其实,将氢弹称为"三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创新》2009,(10):19-19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昵?他就是世人熟知的邓稼先.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32-3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核弹和导弹。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7.
设想之一:核脉冲推进。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有一项火星探测的研究性计划,叫“猎户星座计划”。为此设计的“奥利安”号无人飞船,设想用间隔的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来推动。后来,科学家们又对“奥利安”号的设想进行了改进,使它成为载人恒星际航行飞船,飞向天狼星或别的恒星。巨大的飞船可装载几百名男女宇航员和他们的后代,以及维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一切物品。飞船的核脉冲推进装置,采用小型氢弹爆炸产生动力。一颗氢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吨黄色炸药,每隔3或10秒钟爆炸一颗。10天之内可使飞船加速到1万千米/秒的速度,由于速度效应,280年可以到达天狼星附近。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闻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或现新曙光——美科学家推导出核聚变"热密度界限"方程中国科技网讯长期以来,有一神奇的现象导致研究人员无法实现可控自持续核聚变反应。然而,最近美国物理学家表示,他们可能找到了解决该谜团的途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新提出的解决方式被实验验证是正确的话,那么将帮助人们消除核聚变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使核聚变成为清洁且丰富的电力来源。  相似文献   

9.
人体内也在燃烧吗?我们稍一考虑,马上恍然大悟:我们的身体内时时刻刻都在"燃烧","燃烧"我们摄入的食物,把它们转变为二氧化碳和供给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那么,人体内也在进行核反应吗?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就不免要困惑了:我们身体内能进行核反应吗?是像原子弹那样的核裂变,还是像氢弹那样的核聚变?如果不可能,那么下面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     
世界第一个热核实验反应堆在法国兴建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参与国6月28日在莫斯科作出决定,世界第一个热核反应堆将在法国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与国际空间站、欧洲加速器、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是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目的是借助氢同位素在高温下发生核聚变来获取丰富的能源。目前的核电站是通过重金属元素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获得巨大能量,而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这种原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尽,而且核聚变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产生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因此核聚变被认为是未来解决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法国用了8年零6  相似文献   

12.
记者目前从北京科技大学获悉:与本世纪最受关注的磁约束核聚变科学项目——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 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相关的热核聚变堆实验装置中面向等离子体的钨基偏滤器材料研究获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3.
王建柱 《今日科苑》2015,(1):14-19,3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4.
核聚变"复制"太阳等恒星内发生的反应,利用核聚变发电长久以来就是能源领域的圣杯之一,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更清洁更绿色的能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21)
冷聚变自从被发现,就一直饱受争议。其争议的来源是核反应的产物与常规核理论不相匹配,另外是实验可重复性差。目前热聚变反应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非常小的原子,一般指的是氘,其在高温和超高温下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核力的约束,从而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聚合反应生成了新的,质量更大的原子核,而其中的中子在此期间从中逃逸出原子核,产生巨大的能量。就目前而言,实现热核的可控聚变难度十分巨大。相对于热核聚变,冷核聚变却是理想的未来新能源,冷核聚变相对于热核聚变制备设备来说,仅仅占地大约两平方米,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中子产生,无辐射。其原材料从海水中获取,原材料储量巨大。因此,冷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最理想的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61年,前苏联又在北冰洋的新地岛爆炸了一枚威力相当于6 000万吨TNT炸药的氢弹.这是世界核试验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冲击波绕地球3圈.头一圈用了6.5个小时,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冲击波速度,相当于声音速度的5倍.  相似文献   

17.
正"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很多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儿歌。只是,在一批批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8.
绿色核能未来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三里岛到苏联切尔诺贝利,再到日本福岛,几起大的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许多人对核电站的安全性非常担忧,可是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又不得不发展核电。以德国为例,由于今年年初遭到罕见寒流袭击,该国被迫重启部分已经关闭的核反应堆,这令其2022年前逐步废除核能发电的计划面临考验。那么,未来有没有洁净而安全的核能可供选择呢?当然有。俗称"人造太阳"的可控热核聚变就将是人类能源的希望,但它距离实际应用还为时尚早。因此,核裂变能仍将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19.
<正>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这次试验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主要能源 在太阳等恒星上经常不断发生着核聚变反应。利用其原理,使氘和氚的高速碰撞而产生聚变,即产生氦佟中子,把这个时候释放出来的庞大的动能转化为热用来发电,就称为“核聚变”发电。 人类利用的能源种类繁多,但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资源有限,总有耗尽的一天。而且这些物质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水利发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