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强国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创新精神的出版人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在融合发展趋势下取得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突破,但也面临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程较慢、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出路问题尚未理顺等问题。对此,新时代出版人才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党管出版”“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促进出版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复合型和专业化的人才结构,加快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以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回顾中华现代出版业百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现代出版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出版大国,更是一个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出版强国。为了实现中华出版强国梦,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华出版人正在切实付出自己的努力,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中华出版人从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从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警于古训,更在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就出版业而言,近年论者们没少阐述"实现新时期我国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方面的观点,但就如何站在我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出版人才合理配置在开发人才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出版人才合理配置模式的问题,撰文阐述者甚微(尤其在理论上),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对此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4.
李舒 《编辑之友》2023,(7):5-10+28
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出版业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生的涵盖出版人、出版机构与出版产业等多维度的整体性深刻变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中国出版实践中的新发展。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内涵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以内容现代化推动文化发展、以技术现代化实现文化普惠、以出版共同体推进文化强国、以出版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未来使命。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在出版领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以文化自信自立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让出版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相似文献   

5.
培养出版人才四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磊 《出版科学》2001,(3):43-44
牢固树立出版人才事关出版业前途命运的战略意识。出版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出版强国存在的诸多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没有人才,出版业不可能在知识经济中有所作为,数字化、网络化难以实现,也无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冲击。出版业属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兴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此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出版人才队伍,编辑出版高质量的优秀出版物,才能在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背景,分析了高质量出版人才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和主体性力量,论述了出版人才应该拥有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所构成的政治素质,由精品策划能力、高水平编校能力、专业化印制能力、全媒体营销能力、国际化出版传播能力所构成的业务能力,以及由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所构成的数字能力。最后指...  相似文献   

7.
文化强国建设中,出版融合成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传统新闻出版业要通过出版传媒融合、与数字出版融合、与文化娱乐业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话语权,提升网络传播领域的文化品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出版业应创新新知、不断推出更优秀的文明成果,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崭新、高尚而又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阅读境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这才是出版业的辉煌之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关键指标、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三个角度对出版人才评价问题进行考察,提出科学评价出版人才需基于政治力、规划力、研究力、媒体力四个关键指标,遵循以编辑能力为中心、摆正两个效益的关系、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三项基本原则,确保出版人才科学评价活动顺畅运行,从而推动我国出版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形成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上,出版业的繁荣推动着文化生产力、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与影响力的进步,对文化强国建设起到了筑基、铸魂、赋能的作用;在定位上,出版业是激发文化自觉的启航者、坚定文化自信的护航者、实现文化自强的领航者;在赋能路径上,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锻造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打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质出版产品。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标志,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理性把握出版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标志,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理性把握出版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相似文献   

13.
李治堂 《中国出版》2022,(14):15-18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迫切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分析及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辨析,提出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六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文化产品的内涵是作品,版权是文化产品的灵魂.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龙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出版业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著作权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业,积多年非市场化、半市场化的运行进程,全行业遗留着浓厚的非市场化特征,这些都极大地阻碍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步伐。然而,无论是学界还是出版人自身,都对这种非市场化的影响研究和关注极其不够,更谈不上出版人自身的反省。编辑的精神境界现代出版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境界?笔者以为,独立自主、理性创新才是当代中国出版人的精神风貌。一个独立自主、理性创新的时代品格,意味着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出版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与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从而不断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面对新的文化使命,出版业须打造融合出版内容精品,筑牢出版事业发展根基,着力发展前沿出版科技,提升国际出版传播效能,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同时也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进而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赶上潮流,改革自身流程,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齐峰 《编辑之友》2008,(2):24-26
中国出版业在中国文化建设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截至目前,中国出版业在图书策划、编辑、出版、发行中已基本形成特色和规模,并日益得到完善。但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也摆在出版人面前:对图书宣传起直接作用的书评在整个出版战略中被有意无意忽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书评在科学出版乃至中国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新的、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描绘了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三大任务和建成文化强国是“五位一体”部署的其中之一.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版业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家各方面发展提供知识力量和精神支撑.因此,建设一支堪当新时代出版使命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编辑作为文化内容的选择者、加工者和制作者,是文化生产领域的关键岗位,承担着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是实现建成文化强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