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各家注本多释“理红妆”为“梳妆打扮”。讲析者多以全句意思为: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并认为这样表现了姐姐的兴奋心情。我们以为此解未必妥当。句中的关键是“理红妆”三字。妆,《辞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中的"理红妆",凡有注的文学作品选、诗选均注为"梳妆(洗)打扮".有关古汉语的字、词典和具有一定工具性的词汇学专著,凡以"当户理红妆"作为书证的,均谓这里用的是"理"字所具有的"整理"这一义项.这种解释虽较"梳妆(洗)打扮"好些,但仍不能视作的解.只有将"理"字注解为准备方是确诂.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一句,课本注释为“对着门织布”。显然,这里是把“当”训释为介词“对”。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当”字的注释均与课本完全相同。看来这种解释似乎已成定论,我却以为值得商讨。 《说文》云:“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户”既是单扇的门,而木兰又偏偏正对这狭窄的门安机而织,这岂不有碍出入?再者,木兰这个闺阁少女,如果“对着门织布”,在封建礼教下恐怕也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4.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乡时,写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读这段诗时,主要是读它的排比和对偶。但是,对"当户理红妆"也应该提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的《诗词八首》里,“当”字凡四见。研究一下它们的释义,对文言实词的教学是有用处的。三次见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当”字在课本里注为“对着”。“当窗理红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2003年第一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入选了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课本对“外户”有注释,但本人似觉不妥,现提出来商榷。该文末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课本第179页对“外户”和“闭”的注释:“⑦[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⑧[闭]用门闩插门。”若按这两个注解来疏通“故外户而不闭”,就会明显发现句意前后矛盾,与原句本意相悖。焦点集中在对“外户”的理解。其实,这里“外户”中的“外”并不作状语用,“户”也不作动词用。“外户”就是指“最外面的门”,即“大门”。疑点解决,整句意思便通畅:…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舍瑟而作”的注释为:“把瑟放下,站起来。舍,放下。作,起。”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欠妥当。“舍瑟而作”应解释为:“推开瑟,跪直身子。”其中的“舍”应解作“推开”,“作”应解释为“跪直身子”。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中的“如土委地”,各家注本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将“委”作“散落”讲。语文课本注:“委,散落”,《历代文选》注:“如土委地:就象泥土散开撒落地上一样。”一是将“委”当“堆积”讲。《古代汉语》的注释为:“委,堆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所选入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娇儿恶卧踏里裂”,课文注释为“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许多文言参考资料也作如此解释。而当作此解释时“恶”应读“è”(大家都这么读)。可当我学了这篇课文后,经  相似文献   

12.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一文,对“公问其故”的“其”未作注释。而一些参考资料的注释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打胜仗”,一是指曹刿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和驱车追赶齐军与下视登望的事。后者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4.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15.
《汉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说其本情”、“损动霸王诸将士”、“直拟项羽行无道”、“尘莫天黄物末知”、“连年战败江河沸”、“是朕宽肠未合分”、“勒辔邀鞍双走马,跷身独立似生神”、“乍可遭诛徒现身”等处之解释仍未能餍心切理,当另作他解,文意方通。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18.
编辑大鉴: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省编本(1991年版)和人教社本(1986年版)均选了叶剑英同志的《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诗,可是两家对此诗所作的“提示”和“注释”大相径庭。如诗的第2句“忍将奇迹作奇功”,照省编本的“提示”理解,大意应是:方志敏同志为革命创下了“奇迹”,立下了“奇功”,他却“不忍”居功。但是,不管从句意或联系时代背景都难得出这一解释。此句按人教社本注释作“反语”理解,则似文从字顺,与上句“血染”二字一脉相承。又如“南朝”与“一叶枫”注释,虽然文天祥是南宋人,但人教社本把“南朝”作“南宋小朝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宠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就收录了此文。文中的“落英”何解?文下的注释是“落花”,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虽未对其作单独解释,但从译文“地上的落花繁多”可看出也是将其理解为“落花”的。再翻翻其他的教辅资料,大多作此解。“英”解释为“花”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落英”也有“落花”一义,如左思《蜀都赋》的“落英飘摇”,但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落”解释为“脱落”,贴切吗?  相似文献   

20.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赞”.但《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却又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这倒不是因为它难以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