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电影史无法忽视"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使宏大叙事逐步退场,他们以个体化、情绪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拍摄风格,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第四代导演的影片呈现出一种诗化与纪实相融合的美学风格,而不只是单纯的纪实美学.这种电影美学风格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客观、冷静地陈述中较好传承了历史积淀的悲剧精神,而且从平民视角审视社会历史现实,完成了对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的讴歌,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这些都开拓了民族电影发展的空间,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上越来越高。电影成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级艺术,展望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最特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八十年代开始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2.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通过对两代电影人的研究和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在世界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笑 《文教资料》2013,(29):95-97
侯孝贤是全球化语境申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大陆内地的第五代和第六代新电影运动相比,他的电影创作风格不但具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因此,通过对侯孝贤电影艺术风格,尤其是其叙事风格的研究,试探寻找出其个人艺术观念和拍摄特点,对新一代电影人来讲,其意义重大。本文尝试从侯孝贤电影的叙事主题、建构和策略三个方面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霍建起是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电影既继承了第五代导演深沉含蓄的美学特征,又兼具第六代导演求新求变的创作特色,在中国电影导演界可谓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分析他的几部影片,总结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14.
娄烨是中国导演的“异数”,其电影作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具有很高的辨识性和独特性。在模式化和同质化电影泛滥的今天,娄烨电影却依然用自己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成为别具一格的“域外风景”。通过分析娄烨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语言特征,方便读者和观众更好地理解娄烨电影作品特殊的视听表达。  相似文献   

15.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影人有着共同的追求。即:比较注重对作品的形而上思考,通过镜头展示人的生存层面,从生命存在、人性的异化、存在的艰难与困惑等角度去思考人生、关注存在,把“人”这个曾一度被遮蔽的主题再次加以敞亮。因而,所导影片的整体风格多偏重于沉郁滞缓。例如《黄土地》、《大阅兵》。第五代影人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变革成为他们与第四代影人的重要分野。他们不愿意纠缠于故事,而多用象征,以增强能指的涵盖力,拓展其辐射面,如《红高粱》、《菊豆》等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三代导演分别以诗意化、寓言化、个体化的影片风格为人所熟知。在这诸种影片风格背后隐藏的是导演在多种合力作用下的价值取向:第四代,价值取向上的保守主义倾向;第五代,交织着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倾向;第六代,由激进走向保守。  相似文献   

17.
电影《霸王别姬》产生于中国电影风格“第五代”向“第六代”转换的夹缝之中,关于影片的评论众说纷纭。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程蝶衣的角色分析,来探讨影片中人物的性别错位和对“英雄主义”的消解,从而引人深思地提出这种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传统文化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后,第五代电影从看与思并重的“双轮革命”,迅速演变为好看压倒好思的独轮旋转,他们的影片不复当年的主题、立意,也日渐远离了政治、道义和责任。第五代电影退出“前锋”,甘做“后卫”固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没有脊梁和灵魂。认可电影的商品价值并不意味着文化责任的消解,走向世界也并不表示可以丢弃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19.
从叙事结构的多元化看第四代电影的创作追求与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文本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叙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观众而言,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第四代电影冲破传统戏剧式电影结构的束缚,积极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手段和叙事技巧,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都体现了一股浓郁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姜文电影的自然主义倾向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西方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影片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自然人性以及影片中场景和情节的安排上所遵循的自然主义原则。姜文电影叙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与自然主义美学相关的拙朴、天然、逍遥等元素。从近些年姜文电影的个性化风格发展来看,这种自然主义倾向正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