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冯倩 《科教导刊》2019,(10):5-6
"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道路,而国际化人才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由此助推了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倡议带来的机遇与平台,使地方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国际化发展为切入点,概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旨在说明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一带一路"就是要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更为各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天津城建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是新中国进行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国在国际上的活跃度上升,并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增多,这对于英语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贸易往来中是作为官方的语言媒介,在新的战略背景下,"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较以往有所改变,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因随之改变。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的英语人才需求特点出发,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英语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与东盟国家时分别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为大西安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大西安的发展不仅要促进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优势互补,更要切实提升本地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为大西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以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持续性发展的对策,以期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等教育以新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定位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地处内陆及西部边境沿线的高校从"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主战场"。培养"一带一路"亟需人才,既是西部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西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义。西部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应以需要为导向,突破传统高校联盟的合作模式,创新构建多层级的留学生教育共同体,形成"合力",推动和深化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顺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的重要发展倡议。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有新的特点:沿线国家文化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跨文化交际面临安全挑战。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独特优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丰富的华人华侨资源。福建高校培养跨文化人才的策略:邀请侨胞开设"跨文化讲坛",合作办学,增设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8.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泉州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研究泉州港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度,采用SWOT分析法和线性相关分析模型探究泉州港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促进泉州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国家顶层战略决策,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为福建高职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福建的区域优势及福建高职教育发展机遇,研究福建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一、高校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高等学校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人才培养、科  相似文献   

11.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