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它实质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或法定知识,是各社会阶层斗争、妥协的产物。作为课程知识选择之价值"滤网"的课程知识观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的变革与演进往往体现其所处社会之阶层结构的变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进行着剧烈地分化与重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课程知识观间话语权的变更:即代表精英阶层利益的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未被彻底否定;而代表中产阶层、市民阶层以及社会新贵阶层利益的结构主义、进步主义、百科全书主义等课程知识观在改革中的影响则大大增强,进而形成了多种课程知识观共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教育系统中,不断产生的“学业失败”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学业失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往往导致社会排斥,并且潜伏着社会不稳定因素,使遭遇学业失败的青年人深受其害。在中国,学业失败被扩大化了。减少和挽救学业失败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相关部门优化政策是关键。教育系统更应统一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习者,并让学习者自己负起学习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4.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5.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6.
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内容是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体系,这是比较公认的观点。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课程内容与意识形态联系到一起,因为在人们已成定势的思维方式下,课程内容所承载的知识往往是中立的、没有偏见的,出自其中的东西往往被视作真理的化身,很少有人去怀疑它。但课程内容并不是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实际上它是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是一种官方知识,是一种法定文化。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内容能够脱离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渗透,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内容不或明或暗地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因此,只有把课程与课程内容放回到更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之中,才能揭示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心与义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学生更需要被赏识、被肯定.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必要条件.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发现学生的长处.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院校解决学业失败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学业失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学业成绩不良、学生没有获得公认的资格和技能、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我国学业失败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危害性等特点,职业技术院校成为学业失败者的一个容身之地。因此,职校要重视学业失败现象的理论学习,加快课程改革,密切关注学生,以解决各类学生的学业失败现象。  相似文献   

9.
运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心与义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学生更需要被赏识、被肯定。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必要条件。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发现学生的长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载体,课程知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即课程结构,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意识形态观念:作为一种表象,意识形态往往借助课程结构表征课程所隐藏的寓意,以体现权力集团的政治世界观、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同时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表达形式上,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总是借助一定的载体,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三亚学院实施的以增加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正从试点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文章梳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试点阶段的课程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学习投入时间、学业负担有明显增加,但是学生的知识重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王涛 《科教导刊》2021,(1):25-26,52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此要求下,三亚学院实施以增加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正从试点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通过梳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文章对试点阶段的课程建设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学习投入时间、学业负担有明显增加,但学生的知识重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肖安庆  张明庆 《学子》2013,(11):26-28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考试前后感到紧张焦虑,并伴有一定的身心反应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与考试。这是高三学生常有精神状态。 一、成因 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过去考试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多次经受考试失败,缺少成功的体验,形成了学业上的自卑感,大多数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业上的自卑感同时存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指责成为一种心理刺激,学习焦虑在开始时通常都是怕因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父母批评、被别人瞧不起;不能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和他人的批评,因而以偏概全地以为己不如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与考试;由于平时努力不够、知识准备不足,对考试结果没有把握等等。  相似文献   

14.
张春玲 《今日教育》2009,(10):24-26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社会学孜孜不断的追求。但在研究学生学业不利的问题时,更多考虑其家庭变量,而较少对课程本身进行质疑。“教育社会学习惯于寻找教育的失败之处并加以分析、解释:一般多归昝于学生的种族身份和家庭出身。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在学校内部和课程知识的社会组织中寻找问题的根源。”这种把“课程”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进行研究独特的视角,或许会对我们思考学生学业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迈克尔·W·阿普尔是批判教育研究的杰出代表,在国际教育界颇具影响力,被誉为世界上致力于建立一种批判性及民主化教育的最杰出的学者之一.阿普尔的批判课程理论为批判性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其批判课程思想主要包括课程的本质是合法化的官方知识、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潜在性和遮蔽性、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群策群力、课程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课程传递要实现“反思性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六部分.作为一名批判理论的代表,阿普尔的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民主取向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泛意识形态化、缺乏批判性实践的缺陷.据此,作者提出返璞归真,追寻公正;构建网络,实现对话;多元评价,适当放权;加强培训,赋权于师等四点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不少智力正常,五官健全的学生,没有任何生理障碍,却不能适应一般的教学环境,发生各种学习困难问题,导致学业失败。研究者把这类学生称为学困生或学习障碍学生。当这些学生因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而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时,往往被误认为是愚笨或懒惰的学生,结果他们更产生了自卑、焦虑等不良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学业不良,有些甚至导致少年犯罪。在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编写与大规模推广、30年代末遭遇早期反对、群众抵制活动的兴起、40年代初的大规模撤出,以及各方为“拉格教科书”辩护五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拉格教科书”事件的发展始末,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受到当时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拉格教科书”自身的内容缺陷、社会改造主义的理想化,30~40年代美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是拉格“社会科”课程改革失败以及教科书最终被下架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争议的历史梳理发现,“拉格教科书”事件并不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争议,更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冲突,美国公共学校中“社会科”改革也成为了保守派等权力关系围绕官方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研学旅行活动已然走在实践之端,是名副其实的实践意义上的课程化过程.但研学旅行课程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尚且混沌不明.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来看,课程化是隶属于占支配地位群体的社会谋划活动.因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研学旅行课程化表现为:课程意图层面的社会约制,通过支配阶层固有的意识形态对研学旅行课程长期稳定的规范以防止失范和越轨行为;课程知识层面的社会规定,即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在外部社会控制原则下知识的筛选、审定和组织以及知识自身的社会基础的影响,并最终形成课程知识的社会秩序;而课程行动层面的社会调控在于统筹研学旅行课程行动中所关涉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场域.通过阐释研学旅行活动在理论意义上的课程化内涵,以期推动其迈向更加科学、独立、稳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现象的反身性质,意识形态等社会科学理论是有缺陷的知识。虽然意识形态是有缺陷的知识,但它能产生积极有用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谬误"。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是"易扩散谬误",意识形态总是将一时一地有效的东西普遍化、永恒化,以至于远离生活现实,变成谬误。索罗斯认为,开放社会是意识形态的纠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