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相似文献   

2.
(一)《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之一.在这部剧作中,作者以革命的激情、清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力量和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之间两条政治路线的尖锐斗争,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卖国投降政策,热情地歌颂了我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早期作品之一,发表于1921年10月。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诗人感到极大的愤怒,对祖国的希望陡然破灭,一度陷入了苦闷。但他并不悲观绝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渴望祖国复兴,渴望人民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深刻地表现在《天上的街市》中。  相似文献   

4.
在《恶之花》中的《酒魂》,诗人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和对现实黑暗的鄙弃,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的深层意蕴是诗人以酒代诗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于是在《天上的街市》里诗人借助想象反传统地进行了创作,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这首诗被收录在最新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教材里。这一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旨在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作为教师就需要很好地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神奇想象,进而理解、学习诗人的情怀,从而用更好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6.
我国杰出诗人郭沫若于1921年写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优美而含义深刻的新体诗。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诗人的思想在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正处于新的觉醒时期,他无比痛恨当时黑暗的势力,无限向往光明美好的幸福生活,对改变黑暗现实充满希望和信心。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切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把深沉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凝聚在诗句之中。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一特色,把学生带到诗歌所创造的境界之中,去体会那一幅幅小巧精美的画图所包含的思想。第一小节,诗人用一句话描绘了一幅现实生活中幽美的夜景:一条伸向远方的街,  相似文献   

7.
《柳毅传》是一篇描写人神恋爱的神话小说,作者李朝威稔熟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利用奇异幻想的形式,把当时人们所喜闻乐道的神灵、侠义和爱情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这篇小说,歌颂了当时人民所向往的侠义行为,赞扬了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表达了人民反对封建压迫、抗击黑暗现实的强烈愿望。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法,雕塑出柳毅、龙女、钱塘  相似文献   

8.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正是这特定时代的投影和折光。诗人将他的所见所感写进诗中,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憎恨黑暗现实的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中、后期,围绕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仅有9人却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流派。他们诗风虽然各有特色,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勇于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情感真切是其内容上的一致追求。艺术上,他们不拒绝传统,却又在技法上较多地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表现力。当时,这批年轻诗人形成的诗派并无统一的命名,直至1981年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出版后,史研究家们才以“九叶诗派”名之。因而,“九叶诗派”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命名在8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0.
正《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诗人通过卖炭这件小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借助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由于它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洁完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曾经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笔者上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至今仍能熟练背诵,参加工作后又数次教过这篇课文,在读和教的过程中,往往陶醉于卖炭翁  相似文献   

11.
法国极富才情的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埃的长篇小说《莫班小姐》虽然不如《悲惨世界》那样浩帙繁多、气势磅礴,不如《红与黑》那样在揭露黑暗社会上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不如《忆流水年华》那样为小说创作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但它也曾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公元前三世纪继《诗经》后出现的一部划时代的诗集。它标志着我国诗歌的发展已由群众文学步入作家创作的新阶段。《楚辞》的奠基者、被尊为我国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屈原,不仅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使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更以其热爱祖国、关心人民、追求光明、抗击黑暗、坚持真理、顽强不息的精神,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进。《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仅有文字记载的,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就作过《离骚传》,刘向、扬雄作过《天  相似文献   

13.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总是十分尖锐的。1921~1922年间,郭沫若曾三次回国,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迫使诗人去重新寻找一个心灵的避难所。《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瞑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好的故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较突出的一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藐视黑暗,憧憬光明.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向黑暗与虚无做"绝望的抗战"的硬骨头精神.在艺术上,该文具有三大特征: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精练、隽永...  相似文献   

15.
《瓶》是郭沫若唯一的爱情诗集,由四十二首组成,在当时文坛上属于空前的抒情长诗,它是诗人在获得世界艺术的现代意识,萌生和锻冶了艺术更新的野性力量后技巧最高的一本诗集。《瓶》幽婉缠绵、真率炽烈、精巧曲折,当时曾“陶醉过一些人”。用当代入的眼光来观照这首爱情长诗,仍可感到它的艺术磁力和张力,会惊叹诗人抒写爱情的精湛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注意。近年来,对《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美国生活画面,刻画了美国青年克莱德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和毒害青少年的本质。《美国的悲剧》通过艺术手法展示主题,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陶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蚕妇》的作者是张俞,也是宋代人。诗中反映的内客也不同,但在写作手法上可以找到某些共同之处。两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一.理解诗歌为翱翔铺垫《天上的街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的作品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古代到现代,从童话到寓言,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的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两株诗苑的琼花:《红烛》(1923)和《死水》(1928)。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如《荒村》;有对劳动人民苦难道通的同情,如《飞毛腿》;有对青春和爱情的汇歌,如《青春》、《红豆》;有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颂,如《雪》、《秋色》等。但始终振动干闻一多诗中的主旋律,则是高尚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朱自清极赞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红烛》集中的爱国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