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今天大多数4-6岁的幼儿其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遵循一定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相似文献   

2.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让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4):116-120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呈现出方式多样和自主与不自主并存的特点。影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幼儿自身等多个方面。为此,需要提高对幼儿分享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幼儿分享教育的指导,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以304名3-6岁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式构建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简称"主体性")与家长饮食营养教育行为(简称"教育行为")、家长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态度和评价(简称"态度和评价")以及家长自身饮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教育行为对主体性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其效果值为0.670;态度和评价可直接地或通过教育行为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影响,其总的影响力是0.710;知识态度行为通过三条途径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总效果值为0.533的影响力。三个预测变量,即教育行为、态度和评价以及知识态度行为,能联合解释主体性76%左右的变异量。因此,本研究认为成人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的重要支持者,幼儿自身则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发展的真正力量;作为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成人,只有将自己的外在影响建立在幼儿生理需要和心理因素等基础上,帮助幼儿将这些外在影响转移或内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心理结构,才能在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中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谦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大多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倡导谦让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归纳幼儿谦让行为的差异,分析混龄教育模式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对独生子女分享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影响分享教育的家庭因素,成人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时刻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扩大幼儿的交际范围并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幼儿的分享意识较差,这与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幼儿的交际环境以及对分享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有关。因此,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要准确掌握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改善幼儿的人际交往环境,特别是加强对幼儿分享的教育、引导和行为训练。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幼儿的分享意识较差,这与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幼儿的交际环境,以及对分享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有关。为此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要准确掌握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改善幼儿的人际交往环境,特别是加强对幼儿分享的教育、引导和行为训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班阶段幼儿分享行为现状的分析,探寻分享意识淡薄产生的原因,认为幼儿缺少分享行为有家庭结构、家长观念、教师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提出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幼儿创造分享环境、注意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黎明 《考试周刊》2015,(12):193-194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次次的争抢行为,正是幼儿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共同生活,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中,通过榜样、移情等手段,帮助幼儿体验分享谦让;通过家园互动,改善家长处理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