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次听课 ,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问题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 :“老师……”老师朝这位学生瞥了一眼 ,随即用手势示意他坐下 ,并且不高兴地说 :“别插嘴 ,老师问到你再说。”看着这天真的孩子很不情愿地坐下和那满脸失望的表情 ,我感到十分婉惜。大家都知道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让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问到你再说” ,换言之 ,就是“老师没问你就不要说” ,这就把学生撵到从属的地位上去了。多少年来 ,…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问题情景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从而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们说出任何一个数,老师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而当我都准确无误且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强烈的求知欲,纷纷问我:“为什么您都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学生都很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在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都异常主动、积极地思考.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在这一...  相似文献   

5.
教学数的整除时,我县先锋小学邓平松老师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小结”这一新的程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简略地评析如下。教学开始,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整除?”〔注:数的整除单元概念较多,且独立性较强。教师开门见山,明确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利学生集中精力把概念学深、学透,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切实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那么,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一、播下质疑的种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新都源于“疑问”,小学语文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便是例证,伽利略的发现,其原因是敢于对权威产生怀疑。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质疑,善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时,有位学生问:“任何数都有倒数吗”老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后,立即表扬这位学生提得好,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疑,使其享受…  相似文献   

7.
古语说:“学起干思,思源十疑”,这是说善于发现疑问,才会善于思考和学习;“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是说善问对增长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纵观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少学生在课堂处于压抑状态,两耳竖起只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思维缺乏活力,尤其是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勤问、善问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达不到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课堂上,真正的学生参与,应是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然,这一切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有时学生虽无疑问,教师可以“制造矛盾”,形成悬念,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陈桂玲 《山东教育》2002,(34):46-46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我问学生:“看了这句话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举手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为什…  相似文献   

10.
“勤学好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里的“好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好学上进,二是指态度虚心。如今,“好问”往往被曲解为“喜欢问问题”。因此,有人常把喜欢问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学的一把尺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中有疑问要问老师,这无可非议,关键是怎样问更有利于学习。学生对待疑问有4种态度。第一种是懒于问。这种学生缺乏上进心,把学习看得无所谓,有疑问也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把问题扔在一边,这种学习态度应该批评。第二种是羞于问。这种学习心理比较复杂,有的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11.
黎雪娟 《广西教育》2012,(24):61-6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梧州高中的孔颖婷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孔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班上一位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他非常看不起教师这份工作,经常带着质疑的语气问孔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从那时候开始,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孔老师,也是这句话让孔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当老师问比23大、比3小的数都有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有24、27、28。”“有25、2629。”而有一位学生说:“有24、2526、27、28、29。”以上学生的回答隐含了一个差别:大部分学生只说了一部分,而这位学生全都说出来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使他能如此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呢?我想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位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此做了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  相似文献   

15.
问题二十八:为什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不讲“整除”这一概念?传统教材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之前,要安排“数的整除”这一个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概念很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常常在做有关这些概念的判断题中出错、丢分。在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呢?最现实的就是学习分数四则计算通分和约分时用到。分数四则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如整数和小数那么广泛。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对分数计算降低了要求,对“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删繁就简。这些做法,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和欢迎。但在和老师们的交谈中…  相似文献   

16.
一、出示整除相关概念,学生自主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零零散散地学习了一些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吴老师把它们散乱地贴在了黑板上。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独立思考,再讨论,看看哪些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把有联系的概念变成一个一个的小组,用线串在一起,然后再整体看看关于“数的整除”这部分,我们到底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提问语,引导教学走向成功呢?一、悬念式问语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教师又写上:456、3250、5277。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对学生的这些怪问,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下面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几点尝试。1.启发诱导,服务于课堂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有时由于思维的深度不够,不能理解课文中的那些看似矛盾而又确在情理之中的地方,因此产生了疑问,便会向老师突然发问。如在教《穷人》一课时,我正要分析桑娜这个人物,突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课文中说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11下……这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往往会凭着已有的表象,拘泥于某种框架,造成思维的定势。要改变这种定势,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采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其思维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勤于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精神。现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设疑激趣,诱发思维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讲“数的整除”时,我先让学生给老师出题,并向学生夸下海口;“无论你们给老师出多大的数,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