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桑志坚 《教学研究》2008,(3):193-195,203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教育哲学具备了教育和哲学的双重特点.教育哲学的这种本性,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的艺术性格,以艺术的敏感捕捉教育问题,以艺术的大胆怀疑批判教育现实;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理性特质,以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种求是的精神,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去辨析、熔铸教育的精神、理念;影响了教育哲学的表达上应具有一定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批判精神决定了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独特地位决定了批判性思维为教育哲学的课程目标。批判性思维的对象为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包括事实判断前提和价值判断前提。以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为对象的批判性思维分为呈现、分析和重构思想前提等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3.
哲学教育应该体现哲学的内在精神,不能“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要改变哲学教育中非哲学化教学方式,哲学教育者就必须掌握哲学的内在精神并在哲学教育中体现贯穿哲学的内在精神。哲学的内在精神主要有怀疑批判精神、逻辑思辨精神及还原实证精神。  相似文献   

4.
哲学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形上力量,是一个民族创新意识的核心。哲学教育是造化哲学精神的必然途径。哲学教育应着力培养人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实践意识、个性意识和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基质,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基因”则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因此,科学与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与西方文化中的怀疑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科学上赶超西方世界,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熏陶,就必须首先具有对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怀疑论哲学和怀疑思想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哲学的思维无以解决理性的困惑时便产生怀疑。怀疑论哲学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如智者学派和《老子》哲学)、极端的怀疑论哲学体系(如希腊罗马怀疑论和庄子怀疑论)和温和的怀疑论(如休谟哲学)。此外,还大量存在着并非是典型的怀疑论但具有怀疑思想的哲学家,这又分为:视怀疑为方法的哲学家(如笛卡尔)、视怀疑为武器的哲学家(如培尔等)和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哲学家(如培根和梁启超等)。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哲学具有究根问底式的追寻精神、反思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人生关怀精神,使哲学能够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建构"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从而也推动着哲学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流行的哲学思潮,而在其背后则是批判和怀疑的哲学精神,即自由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哲学向前发展,哲学无规则、无定论、无绝对真理,只有将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哲学精神从压抑的意识中“培育”出来,才能“生长”出我们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实践,关注当今时代和现实生活;秉承开放精神,加强对话和交流;提倡怀疑精神,注重批判与反思;彰显人文性,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启蒙时代产物的休谟哲学通过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考察,提出不可知论的观点,休谟把因果关系看作心理习惯的产物,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起源和各种证明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坚持情感主义道德观,他以批判的精神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康德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中的怀疑思维和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语言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追求教育语言的科学化,教育隐喻语言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冷落。实际上,作为本源性存在的教育隐喻,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教育隐喻是人与自然的粘合剂,并能凭借丰富的想象空间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灵舒展。对教育隐喻的解读是新的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通过对生命的关注促进人的精神自由成长的活动,所以呼唤隐喻的回归,教育更易达成人性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创建"职教哲学"框架结构的逻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职教已从普教中分离出来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和体系,需要从哲学的高度上研究职教内在关系及规律等深层次理论问题,职教哲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本主要研究职教哲学的主体分、中介论和本体论等3个总体要素以及构成以上“三论”的9个项目要素和27个具体要素的界定、关系和否定生成形成,构建职教哲学的框架结构,探索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其重要本质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和完整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己任。然而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成人教育价值追求中人文精神缺失。基于此,成人教育需加大人文知识教育的比重,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个性和谐发展的公民为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5.
由斯普林格(SPRINGER)主办的国际同行评审期刊《哲学与教育研究》(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旨在推进教育哲学研究的整体发展,且长期为SSCI来源期刊。从该杂志2010-2019年刊载文章数量和内容可以发现,国外教育哲学研究依然将教育本体及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看作教育哲学研究者关注的重心;儿童教育哲学、空间教育哲学、数字教育哲学和生态教育哲学等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杜威、康德、哈贝马斯等教育哲学家的文本解读仍是研究热点;世界主义、批判教育学、存在主义等流派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外教育哲学研究新进展的启示下,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应重视教育本体问题的研究、新研究领域的拓展;注重对教育哲学名著的时代解读;重视对国外教育哲学成果的引进;注重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引领;重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启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教育与启蒙当属哲学研究的范围。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 ,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 ,既关乎体制 ,又针对人。作为本体的教育 ,乃是体现了哲学精神的教育 ,通过它 ,知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并内化为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特殊产业,应叫做知识产业,它既有公共性产品,又有私人性产品,还有准公共性产品和准私人性产品,把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是一个新的观念,谁能把握教育产业开发的主动权,谁就能取得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19.
《袁氏世范》堪称《颜氏家训》之亚,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思想是《袁氏世范》的重心,通过对其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德为本、强调仁爱的处世哲学,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之道,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切近实际、使之有业的教子理念及同情女性、提倡女教的女子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