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明初朱元璋因革前朝,创立吏员制度,经明中后期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演成一套最系统完善的制度,对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解明代的吏典制度,有必要先对明以前各代吏制的沿革略作描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官僚集团中司职监察的一个群体,明中后期部分言官在艰难的环境中仍扮演了明朝政体“清洁剂”的角色,在澄清吏治方面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世风日下,明中后期大部分言官都腐败堕落,其蜕变的种种劣迹,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3.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为其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服务,朱元璋对立法工作非常重视。他把“纪纲法度”作为“为治之本”,列为建国之初的“先务”。朱元璋在其统治时期,除积极制定、颁布,并屡次修改和补充王朝的根本大法——《大明律》外,还颁布了亲自编纂的重要法典——《大诰》四编及一系列临时峻令和条例。这些律、诰、例、令互为补充,形成明初严密的法律体系,是统治阶级科罪量刑的主要依据。在积极制定和完善法律的过程中,朱元璋是用什么思想来指导官吏们用刑的呢?他的用刑思想与实践是否一致呢?本文略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赵全鹏1较之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与明代宗藩分封制度和明代特定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明代的宗藩分封制是在周汉分封制基础上稍加变异而形成的,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经济方面。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新生的...  相似文献   

6.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古今史家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削藩祸起书生计”;有人认为是“一家骨肉残。”从表面上看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一场流血战争,而实际上却是明初建立封建集权制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因此,深入研究这一事件,对于正确评价朱棣,了解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很有必要。笔者不揣浅陋,论述如下,请史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探讨朱元璋历史教育的相关活动:朱元璋重视历史教育的原因、进行历史教育采取的形式以及注重历史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朱元璋重视历史教育,对明初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有其积极作用;但过分注重历史教育的政治价值,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朱元璋大义灭亲,不但巩固了明初的基业,也成为朱元璋依法治国、铁腕反腐的一则范例,流传后世。只是到明朝中后期贪腐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反腐最终还是需要制度和监督来彻底解决。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成吉思汗的评价,中外学者看法不同,意见不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一分为二”,认为功大于过。最早的评价,是由明初的一些政治家和史学家作出的,对于元朝来说,他们虽然都是敌对势力的代表,但对成吉思汗却说了不少公道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元史》的作者宋濂等人在《太祖本纪》中说,成吉思汗“深沉有大  相似文献   

11.
社会风气是国家政治、经济、化等的综合反映,它与政治、经济、化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明朝初期,士风唯谨,民俗敦朴,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明朝中后期,逐利与奢侈之风的盛行,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落。同时,日下的世风又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研究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究明代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应自明初开始,其中既有政治上元明政权更替的民族原因,也有礼制上追慕汉唐祖制的缘故,还和明朝最高统治者朱元璋的直接干预有关。从高启的诗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宦官之祸超过汉唐,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明初太祖朱元璋禁止太监干预朝政,到成祖朱棣重用宦官,至宣宗朝秉笔太监当权,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明代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发展的结果;其次,是宦官机构完备的结果;再次,是宦官对厂卫操纵的结果。总之,明代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法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律解辩疑》作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作者是明初的何广。但是,检阅该书的作者、版本、体例乃至律文及其引注内容,文章认为多有不合情理处,它并非洪武原刻。文章认为国图本《律解辩疑》是后人的重编重刻本,署名为“何广”实际是杨简或魏铭所编;此重编本出现的时间不是在明初而是在明代的中后期。  相似文献   

15.
元末官僚系统的崩溃及朱元璋的拉拢与笼络使元官入仕明朝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他们在明初享受的待遇较元末也相对优厚,但其入明后的心态却显得矛盾和复杂。无所适从的贰臣角色和政治羁绊下的卑微人格使他们的心态日益压抑与苦闷,也预示了其结局的不可琢磨。入仕元官虽对明初政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其主要标志是宦官擅政.而王振则足宦官擅政的第一人。本文试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和王振擅政的联系来分析明代宦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王振擅政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一、宦官擅政是明代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之所必然中国封建社会如从秦汉算起,到明初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注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一方面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皇朝。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  相似文献   

17.
翁正雷 《文教资料》2010,(33):90-91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商贾势力在明中后期膨胀起来。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儒士弃儒就贾的特殊现象,还有大批商人经商发财之后,纷纷通过纳监捐官制度.改变身份而成为儒士,从而形成了儒商阶层。儒商在明中后期的大量涌现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导致明中后期世风奢靡,官场吏治腐败,士人气节沦丧,成为明代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阐述儒商的内涵,分析儒商在明中后期大量涌现的历史原因,说明它的社会影响.并试图从中为当今社会工商业的发展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驿丞出身卑微,品秩低下,但对于政治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矛盾的身份影响到他们的心态,造成了明中后期驿递系统的种种弊病。通过提升边缘人群在历史观察中的地位,可将制度的变迁与其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在揭示明中后期驿递变迁深层原因的同时,用普通联系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9.
新论长廊     
朱茂林同志在河北教院1996年第一期学报上发表文章论述明初的立法与专制.文章认为:明朝初期是我国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来调整封建生产关系,巩固和完善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又通过立法使这些措施制度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20.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