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提高德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水平和促进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意义。指标体系研制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教委发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当前中国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目标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及时代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发展性及科学性原则、适度导向及前瞻性原则、务实及可行性原则、稳定及适应性原则和底线原则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政府采购”的融合创新模式正成为政府采购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高校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招标采购管理部门和最终用户之间的壁垒,在学校招标采购“放”的背景下,完善学院“自管”和学校方便及时地“督管”是高校招标采购管理的重要目标。通过分析高校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工作流程设计原则,分析了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提出了校院一体化招标采购信息平台系统的总体架构,并给出建议,为实现招标采购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规范化、透明化、智能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协调发展观,开启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和谐共处的大门.新中国红色意识形态促进了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科学精神又成为党发展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和直接动力.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全新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协调发展观的走向,必将把科学技术发展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形成良好校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需要。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与实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是教育部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地方经管类高校起步晚、底子薄,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质量。以地方经管类高校虚拟仿真项目内容选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调研,从学校、二级学院和教师三维层次分析了项目选型的困境。结合建设目标,设置了“真实与虚拟”“水课与金课”“独享与共享”“仿真与虚拟”的四平衡科学选型原则。运用竞争战略思想,提出了项目选型的三大策略,包括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开发时间的成本领先战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的差异化战略、利用地缘优势的聚焦战略等。解决了地方经管类高校虚拟仿真项目选型的难点,助推了项目建设目标的达成,提升了地方经管类高校申报高层次平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校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反映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文章对影响高校学风的根本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高校学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相似文献   

9.
10.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蕴含着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及其关系原理的科技新内容。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 ;揭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 ,展示了新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揭示了科技对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蕴含着新的社会结构观。高度评价了科技人员开拓新生产力的卓著功勋 ,强调科技活动需要亿万群众的积极参与 ,开拓了群众科技史观的新视野。揭示了科技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丰富发展了社会文明进步观。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科学技术的角度 ,对唯物史观的全面丰富与发展 ,形成了科技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英语译文语言表达至少有两重历史任务:很好表达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情感、风俗等等,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建构中国英语的语言表达和确立中国英语独立地位的基础。巩固这个基础还需要做更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对于今天我国对外交流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对当今中国英语使用现状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以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其他多种英语和中国英语发生成长的历史过程为参照,可以相信以《文库》为基础的中国英语建构是可行的,有利于集中确立中国英语的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示基本传统语言文化特性等等以确立整体中国英语特征和形象的基础。同时这也为汉译英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乜勇  史俊霞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1):114-119
相对于传统教科研,网络教科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构建"教—研—修"一体化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实现教科研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能够为教科研提供最大的支持服务,更好地促进教育科研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文章简单介绍了网络教科研的内涵、并与传统教科研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了"教—研—修"一体化的网络教科研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情商与德商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在充分理解情商与德商的内涵及其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刻分析高职大学生情商与德商培养的重要性,并寻求思政理论课教育与情商德商培养的契合点,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阵地作用,增强高职大学生情商与德商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旅游观念的更新、旅游队伍的扩大、旅游设施的发展和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秦汉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进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汉社会的发展繁荣。但同时又体现了秦汉人对宇宙天道、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感受、思考和认识,从而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应运而生,对魏晋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加强校处两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要充分认识加强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民主集中制,牢记“两个务必”,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作风,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利益,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晓亮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14-116,124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建设与监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配合,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优化配置高校的实验设备就是高校依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事业规划之需要,将部分资金用于购置教学科研急需的仪器设备,及时配置相应的资源,并使学校所有的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充分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过程。文章应用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用时效概念分析设备购置和利用,通过对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优化当前的高校实验设备配置程度评价指标,以期实现设备优化配置及使用的经济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密切相关.以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新闻传播类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背景,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新闻传播类实践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坚持以德施教,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践行认同教育理...  相似文献   

19.
提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即在继承中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同时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之需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放到高校德育的大系统中,放到全球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去考察,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丰富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表现:教育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教育劳动过程的异化;受教育者处于某种程度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对象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异化。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观念冲击在教育领域里面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复归之路:教育者、受教育者向自身的复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