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例亲子关系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危机案例干预的分析和反思,对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家长心理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得出了4种可行性模式,即打造线上家校沟通平台、微信群共享教育资源、辅导员与家长面对面座谈以及学校牵头建立家长课堂等模式。通过上述模式开展心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育人功效,与学校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估、多方会谈、执行方案四个步骤。学生自评可借助抑郁和焦虑量表;教师评估通过半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并将评估结果告诉学生;多方会谈参与人员包括心理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德育副校长和家长,执行方案要根据家长和学生配合的不同情况,实行"一生一案"。  相似文献   

3.
蔡笑岳  于龙 《教育研究》2007,28(4):56-60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的主要城市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众的教育观念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教师、家长教育观念与当前教育观念的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各子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应考虑进行社会心理和教育行政方面的双向调适。  相似文献   

4.
在线教学引发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各年级家长的教育焦虑都处于较高水平,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结果比较关注,表现出易发火、易疲劳等特点。各年级家长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最高。随着孩子年级上升,家长的焦虑水平逐渐下降,但六年级家长的焦虑水平又再次上升,因此小学阶段家长教育焦虑存在显著的“涟漪效应”与“心理台风眼效应”。回归分析显示,孩子年龄较小、不能陪伴孩子、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佳的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显著更高。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条件及来自城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差异的问卷测试,结果分析表明:(1)不同专业、不同家庭和城乡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因子存在差异显著;(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因子存在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生率以及更多极端事件的发生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得更加频繁。有效的危机干预对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其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专业师资缺乏、传统干预手册使用困难、缺乏系统化合作的问题。文章从班主任、家长、学生三个维度尝试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三维指南,从系统化应对的思路、立足实践的指南内容、以情感为导向等方面对该三维指南进行探索和反思,以期能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帮助更多学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生命安全.本研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对当前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高中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缺少针对学生常见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预案与流程;(2)学校欠缺对有关群体的危机干预的教育、宣传和培训;(3)危机干预过程中信息沟通准备不足且欠规范;(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在危机干预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专业作用.针对调查问题,结合教育实践,本研究从学校日常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如何优化与规范目前高中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所面临的心理安全危机一般要明显高于社会上其他同龄群体。面对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的愈来愈明显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危机应对水平。保障其心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是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的群体,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干预队伍,实现各种干预资源的整合是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本研究从系统干预的思想出发,介绍了国外比较典型的学生指向型资源整合方案、家长指向型资源整合方案和教师指向型资源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学生心理环境构成中所处的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津市某重点中学476名高一年级九个班新生的问卷和自由描述的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环境成正相关,并在诸多因素中居第一位占42%。通过学生对教师现状的自由描述分析,在教师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中只有教师的管理才干满意程度高于不满意。充分说明学生对教师现状诸多方面存在不满意。为建立一支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应从师范院校招生、在校学习期间到工作单位,学校各个环节都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加强对师范生与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1.
探讨教师群体的社会支持、心理求助的现状及相互关系.采用心理求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教师进行调查.教师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出现心理问题倾向于自己解决.教师在遇到烦恼时主动倾诉和求助的态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群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教师的年龄、工龄与社会支持、心理求助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不同职业教师的心理求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态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疫情期间的小学生由在校学习转变为居家学习,这一转变给他们带来挑战和影响.为了解随迁子女群体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采用微信民族志的方法进行线上调查,旨在探究学生个体如何进行居家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在居家学习中如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高中生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低;高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应面向不同群体的高中生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切实且适合的教育,以提升高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理教师于疫情期间受上级委派,对区内暂未配置心理教师的民办学校Y校进行援助。援助过程中发现一起心理高危辅导个案: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情绪低落、长期失眠、兴趣丧失,多次出现轻生的念头和自伤行为,觉得自己有两个人格,“担心自己不知不觉自杀了”。心理教师初次接到电话求助时,即转介她至精神科医生,而她妈妈却认为孩子没大问题,擅自停药。经过与她妈妈多次沟通,并与Y校领导、教师沟通后,将学生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发作、癫痫发作。在援助邻校心理危机个案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共情释放学生的压抑情绪,运用短期焦点疗法帮助其转变负面认知,转变她妈妈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知,帮助Y校建立对学生的支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残疾儿童家长面临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提出应构建“健全与落实残疾人制度为保障,提高残疾儿童家长康复教育水平及心理干预技术为支持,构建残疾儿童家长支持性关系网络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从而帮助残疾儿童家长缓解压力,走出危机境地,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断攀升,进一步增加了学生适应的难度.小学一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秉承教育公平、尊重差异、积极接纳的原则,在融合教育的视域下,探索提升一年级新生心理适应力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生群体融合,心理课程融合,学校管理融合,家庭、社会合作.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了解其心理危机现状,是危机干预的第一步。通过对漳州地区高职院校1161名学生进行疫情一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为再次返校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调查得出结论:PTSD占全体大学生的比例为2.41%,各年级大学生存在PTSD的比例介于2%-3%之间;PTSD在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男生存在PTSD的比例高于女生;男生的症状普遍比女生的症状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生均作出延期开学的紧急调整。如何陪伴广大中小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是这个系列心理微课的基本出发点。这个系列微课以协助疫情形势笼罩之下的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科学调整认知、主动建设情绪为核心目标;以心理知识讲解、心理游戏示范为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发展心理资源、学会积极应对危机事件为长远目标,使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学会配制自己的"心灵抗疫特效药",有效维护心理健康,平安度过特殊疫期。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初入校园时会面临各种适应问题,其心理安全危机一般高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本研究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对象,重点考察新生的心理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采用自编问卷,选取104位心理教师和363位班主任作为被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改进学习方法或习惯""行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一致性,但班主任更看重学生的"情绪调节""行为的自我管理""应对危险或伤害情境",而心理教师更看重"亲子沟通",对很多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比班主任更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上,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教师对"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领导重视和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的关注显著多于班主任,班主任对"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程度低"的关注显著多于心理教师;在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班主任更注重"和家长面谈提供教育建议",心理教师更多采用"面对面咨询建议""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小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水平提出建议: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学生开展预防性、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