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意象的恰当使用可以突显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火为例,探讨了《简·爱》作品中意象背后的心理空间。“火”在小说中随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的象征意义:愤怒与复仇之火、涅槃之火、生命之火、温情与爱情之火。《简·爱》作品中“火”的意象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深化了这部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中,对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审美意象是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键一步.好的电视播音作品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观众,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赋予有声语言以灵动的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3.
审美意象的互文性特点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文本的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界限,前后互补、对接和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特点。在鲁迅小说中,这一艺术现象通过“看客”意象和“吃人”意象的跨文本互补和对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审美意象,“月亮”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并具有爱情、乡情、缺憾、永恒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袁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5.
唐以后,秋千的大量普及和庭院化使得秋千与庭院的组合成为诗歌的常见意泵。秋千庭院意泉表现的是典型的春日庭院,尤其是与女性生活有关的场景,多表现出“静”的特征。与此相关的“墙里秋千”意象则常表现热闹、欢乐、温暖等场面和气氛。  相似文献   

6.
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意象艺术都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并不只是“观念意象”,而是蕴涵一定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象”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本质,在于它的蕴意性,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所凝结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意象指称蕴涵的界定,存在着“作品客体说”“主体心象说”“主客合一说”三类不同见解,尽管其间存在着分歧,然其皆认为意象中包括四个要素: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的物与事,而意象研究即是一个通过破解存在于作品中的具有“符号”性质的“着意之象”而去探求主体所附加在“象”之上的多重蕴“意”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过程。从发生学角度看,“意象构成”问题乃是为文之关键,亦是读者进行审美批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在其作品中之所以描写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和使用了种种不同的女性化意象,从其作品文本、作家本体出发,主要与下面四种因素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为人生”的文学思潮,朱自清独特的审美情感运动,朱自清的家庭生活与自身的性格因素,朱自清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1.
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千意象是唐诗宋词中众多意象中并不耀眼的一种。秋千意象源于中国古代清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生命的复苏时分对于自我生命的体认;之后,秋千意象脱离了民俗背景,成为深闺女子感受生命快乐、抒发生命忧伤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物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自己的审美畅想,并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象向一种理想的方向提升。花的意象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姿态。以花的意象为例,可比较中西方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倾向;“诗性的生存方式”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鉴别。在文学鉴赏中,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由表及里感受审美意象的主要方式。鉴赏者借助想象的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审美意象。随后,继续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深入体会审美意象的内在含义。离开想象的再创造,鉴赏者就无法深入鉴赏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这种想象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逐步深入,贯穿始终的。鉴赏者从“形”到”神”再到“意”,逐步深入地感受审美意象,都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读者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4.
“我们”散文诗丛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诗学理念和实践将散文诗的建设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在这套丛书中散文诗的意象化特征非常明显,对散文诗审美理想的追求具有建构的功能。而意象是散文诗诗性的最直接体现,其意象原型主要有自然生态、地域家园、现代情绪等三种,这三种意象原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主题,在不同诗人的具体创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诗人们运用意象表现其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组合的审美合力,完成了意象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审美交融,对于意象建构下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散文诗群提倡的“意义化写作”的贯彻。  相似文献   

15.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三、意象组合的审美心胸 艺术家总是“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22)的,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意在笔先者,定则也。”(23)这里的“意”,是指经由作家内心营构、组合而成的审美意象。有了意象,艺术家方能濡墨运笔,进行艺术传达操作。这就是刘勰所谓“窥意象而运斤。”(24) 然而,意象的构成除了前述心理动因之外,在整体上,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环境,以便给审美意象的生成、嬗变提供一个适宜的心理空间。为此,中国古典美学中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有限性与表现的无限性是一对矛盾。语言的出路在于突破困境,显身躯的艺术表现功能,激发读的联想力和感悟力,通向广阔无垠的“意”的世界。“立象”正是语言通往玄妙形上世界的必由之路。魏晋时代开始自觉探索学自身的规律,《世说新语》中的“象”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全新体验。其中的象喻性描写是“立象尽意”说在学领域的一次具体实践,确定了“表现性意象”在本中的重要地位。作品中大量生成的“表现性意象”在审美取向上与以往的“象征性意象”风貌迥异,它们之间类似于“兴”与“比”的差别。本中生成的诸多表现性意象与此前的象征性意象相比,更接近于学的审美本质,其审美特征对后世意象论、意境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月"作为文学艺术代码,象征着美好而空灵的世界。月亮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作者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与改造,将真实的生命体验移情于作品之中。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月亮意象入手,探寻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有助于开拓理解教材的艺术空间和审美空间,把握作者的思想活动和作品的内在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