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国公法》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传入中国的,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其丰富的法治思想与理念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并使国人开眼看了世界,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法律观。但由于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复杂,笔者认为,《万国公法》的影响力在当时还没有强大到能够直接瓦解中华法系的地步,相反其作为一个对于中国而言的全新法域,反而补充了中华法系。在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份子之后,它却以与时代相符的蓬勃生命力和其内在的强大张力,逐渐促使中华法系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本文以《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沃森和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以及德效骞和沃森的《汉书》英译本,分析不同译者在英译礼俗术语时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对于礼俗术语的概念均进行了语义重构,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英译倾向,如音译加类属意译、描述性对等、文化对等、功能对等、自然化翻译、内涵明晰化、文内注释等,以期达到术语译文与源语术语的概念融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当前语境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著作.该书引入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理论,如国家的定义、三权分立等.此外,“sovereignty”、“state”、“citizen”等一批近代西方政治学术语的译介及流变,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万国公法》是丁韪良在华期间翻译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其中文版的问世是近代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也是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身为一介外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并积极谋求出版此书,是与当时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深层背景紧密相连的,有其特殊的深层用意。但此书的翻译出版在客观上使晚清人士从正面第一次对西方国际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它所传达的西方文化观念和国际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变革中的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尹延安 《英语辅导》2008,(1):108-111
法律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首先就意味着要突破中西之间语言文字上的界限和隔阂。政治法律知识正是传教士所输入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因而传教士是晚清西法东渐的主要载体。从传教士从事的法律翻译活动及其成果入手,分析其翻译原则、方法及特点,以期扩展法律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语言学范围内探讨了潘德克吞法学流派影响下的《德国民法典》中术语词汇的特征。术语构词体现了法律的抽象性,而语义场模型构建表明了法律的系统性。对《德国民法典》术语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之于法学的影响的已有讨论主要集中在功利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历史贡献与局限性等方面,而对于边沁思想的研究更是集中在他关于伦理道德、立法观、法律权威说等方面,鲜有论及边沁法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边沁作品中已经翻译的《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论一般法律》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边沁独特研究方法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密切相关,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重要的词汇成员,承载着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法律术语时可采取直译、意译和意义补全的翻译策略,而文化语境顺应对于这些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汉对照版本为例,从术语学角度对法律术语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法律术语的三个不同术语特点为切入点,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由张世明教授等主编的《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继梁治平、王亚新主编《明清时期的民事诉讼与民间契约》和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合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之后又一分享域外学术资源、切磋探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学术美餐。该书收录法、日、美、英、德、中等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文化视野和诠释路径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2.
法律翻译要求准确性和严谨性,法律术语翻译是法律翻译的重中之重,提倡译名同一律原则,即翻译中具有相同意义的概念其表述应前后一致,避免因词语替换引起歧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版)、香港《婚姻条例》和《婚姻诉讼条例》中英对照平行文本为语料,选取其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和法律专业术语,对比统计译名同一律原则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遵循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内地相关专业术语的翻译基本遵循了同一律原则,法律专业术语则严重违背了同一律原则;中国香港地区无论是相关专业术语,还是法律专业术语,其翻译均很好地遵循了同一律原则。  相似文献   

13.
《菜根谭》为久居山林的明朝隐士洪应明所做,此书涉猎广泛,思想深刻,语言丰富,辞藻秀美,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处理与翻译《菜根谭》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以尤金·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为依据,通过对比《菜根谭》保罗·怀特译本和周文标译本,分析探讨典籍翻译中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语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其专业性在繁多的法律术语中可见一斑。法律术语翻译的优劣往往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法律文本翻译的优劣。而法律术语又可分为核心术语和普通术语。本文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三个译本进行核心术语的评估,希望对法律术语译本的评估和统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1991年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虽然国务院早已将民族法学列为独立法学学科并正式归入《中国法律年鉴》中法学学科行列,但教育部至今仍未把民族法学列入法学二级学科目录。关于民族法学的学科独立性和研究范围的争论仍在继续,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文章针对民族法学研究中出现的术语混乱,以民族法学研究中与之相关的几个术语和概念的分析比较为视角,力图找出异同,厘清概念,以明确民族法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范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17.
术语的翻译应该遵循专门性、理据性、形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中会对译本施加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术语的翻译是译者发挥译者主体性,与术语客观理据性间的"博弈"过程。典籍英译是翻译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对外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以《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术语翻译为例,指出术语翻译客观理据性与译者主体性"博弈"的原因,提出这种博弈既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术语制定规则下衍生发展的活力再现,又是一种译者发挥话语分析、重构意义、实现受益最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在全球发行,其中的术语也被逐渐引入中国,在媒体上传播开来,然而,大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依然薄弱。究其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中术语的翻译阻隔了汉语读者的理解,造成"文化休克"。在此背景下,术语如何有效服务于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个案研究,分析了术语定名与翻译的内在机理,探讨了合理的定名与翻译及未来术语定名与翻译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潘其军 《考试周刊》2011,(87):93-94
法律术语的英语翻译直接影响到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翻译过程中可以法律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法律研究的方法,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正确地理解术语概念在特定的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功能对等词、扩充词义、释义等技术方法,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运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做好武术术语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武术术语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直译、音译、意译、创译等翻译技巧对武术术语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