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丽丽 《记者摇篮》2009,(7):111-111
就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发现”对每个记者,对每个记者的采访写作来说都非常重要。只有在采访中用心发现,写作时用心打磨,才会写出精美的、有内涵的能够打动听众、打动读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一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严重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个问题上,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吗?当然有,但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3.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知识林     
记者论记者记者报道成败的首要条件是什么?胡乔木指出——写文章首先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对,即使个别的判断和推理是正确的,也不能挽救这篇文章的失败。记者怎样与奔腾向前的时代相适应?吴冷西强调——每个记者应当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忠实记录者和热情传播者,并且要善于运用新闻手段把党的政策变为亿万人民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7.
不是每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经历重大新闻事件,也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能用话筒来记录重大新闻事件的。从这点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郎峰蔚是幸运的——她参加了国家测绘局为纪念我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30周年而组织开展的“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重新测量”活动,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全方位追踪报道,用话筒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大千世界中并非所有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实践意义上的新闻事实,是指被记者选择过的,并以一定方式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事实。它已然脱离了事实的自然状态,带有传播者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怎样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准确把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录音报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记者自己采、录、播、制的一条龙作业。因此,对从事录音报道的记者来说,他除了要同文字记者一样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策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新闻写作业务外,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敏捷的文思。文思就是头脑中构思文章的能力。世界万物诸事皆可成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们形成文章,只有头脑中具备文思的人才能将万物诸事中的一部分构成文章。新闻记者应该是具备文思的人,不然就不称职。然而对于从事录音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具备文思,而且要文思  相似文献   

10.
张娜  韩鸿 《青年记者》2007,(15):57-58
"QQ记者"模式是吸收公民新闻积极元素的一种主动尝试。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标志着  相似文献   

11.
王红军 《青年记者》2009,(22):49-50
“从事体育新闻报道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愉快的一种谋生方式。”对累死累活的体育报道,一位记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报,行业报和广播、电视等一些主要新闻媒体,少不了成就性报道,尤其是党报,成就性报道几乎是绕不过的坎.如何写好成就性报道,是每个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又是新春。去年跟大家有一次漫谈:记者要织成一张网。今年也用这种形式。讲讲记者要把自己锻成一把刀。记者站,在一线驻守,打阵地战;对于每个人,又是单兵作战,短兵相接,打白刃战。这是驻站记者的特征。从这个特性出发,要把自己锻成一把刀。第一:思想的刀世事往往混沌,真相往往难辨,而记者作为社会瞭望者、事实报道者、舆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的新闻事业中,对法院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在西方国家里,法院是人情味新闻和犯罪报道的重要来源,还在于法律是西方社会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石。从理论上说,西方社会的法律也要保护弱者和穷人的利益,并监督掌握权力的领导阶层。每个市民都有权要求一场公正的审判,而在宣判之前每个人都是无罪的前提则是西方司法制度的中心含义。从事法院新闻报道的记者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公正地报道所要报道的审判,法院也不得阻止记者履行其职责。  相似文献   

16.
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与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形象地说,科技记者是始终在陌生的领域里艰难跋涉的人,今天闯进地理学的大门,明天又必须去涉足浩瀚的宇宙,后天也许还要面对许多枯燥的数学符号。而且,每个学科领域又都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科学家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东西,我们要在几小时、至多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里大致领会它,并准确、生动地报道出去,这就是科技记者不同于其他行业记者的特殊之处,科技记者难当,也就难在这里。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一个合格的科技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记者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业,会议报道必可不少,怎么让枯燥的会议变成出新出彩的报道,可以说,是每个记者都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笔者参加了数以百计的会议,参加了十几次省、市两会报道,笔者认为,会议新闻其实是一座等待细心挖掘的“金矿”,需要有心人去“陶冶”。  相似文献   

18.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对社会的监督,其最常用方法、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有人称,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有财产万千, 更有性命关天。由此可见,记者对于一件事情的报道所能带来的后果有多大。记者报道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批评报道是不是每件事都能进行报道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记者在对某些问题进行批评和揭露式报道时,如果批评报道一旦有误的话,其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记者  相似文献   

20.
孔令泉 《新闻实践》2014,(12):85-86
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记者与律师这两个职业联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因此,记者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律师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新闻工作,而且能起到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侵权的把关者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尤其是做维权报道的记者,在采写各种题材的报道中,会遇到不同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