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文集和西北地理史籍最具特色,虽然大部分今天已难觅踪迹,但是从近代的三种藏书纪事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泰华楼藏书的面貌.泰华楼所藏劫余书籍,大部分归入各大图书馆中,文章对其中部分珍本也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2.
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中国的藏书观念是以藏为主、为藏而藏、藏而不用;谈论古代藏书楼也多批判其保守的一面,但我国古代也不乏开放型的藏书家,他们敞开门户、广招来学,把私人藏书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该文在汇总6个著名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基础上,归纳这些藏书楼主人的"储书供众"、"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等开放思想。最后分析这类私人藏书楼致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藏书家自己、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藏书楼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各式各样楼的形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藏书楼只是一种古代藏书处所的泛指,它包括一切古代官方的、私人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而且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楼"、"阁"等名字是明、清以后的事,一般只要有藏书作用均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述的藏书楼范畴.  相似文献   

4.
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构建与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是一种内蕴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它既有汗牛充栋的藏书、岿然屹立的书楼等物态文化,又有在长期藏书活动中形成的风尚、习俗等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本文拟从藏书楼的构建与命名角度作一考察,希冀可有神于古代藏书史的全面研究。私人藏书在有了相当的数量以后,就应该有便于度藏和保管图书的处所,于是出现了藏书楼的营建。藏书楼的出现是私家藏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献中对私人构建藏书处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王嘉在《拾遗记》卷六中日:曹曾,鲁人也。家产巨亿,学徒有贫者皆给食。天下名…  相似文献   

5.
明代私家藏书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地域上遍布江南。红雨楼是明代中后期一个重要的藏书楼,也是福建省古代大藏书楼之一,地位与明代宁波的天一阁相齐。本文试述了红雨楼藏书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7.
论南京图书馆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位列全国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图"拥有150万册的古籍线装书,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藏书楼。在"南图"百年历史中,直接大宗收购入藏私家藏书约有5次,分别是丁氏八千卷楼藏书、范氏木犀香馆藏书、陈群泽存书库藏书、朱希祖郦亭藏书和顾氏过云楼藏书。这些藏书楼的藏品中有许多都是前代藏书家一传而再传的故物,故图书馆得一著名藏书楼之大宗,就与明清以来的诸多藏书名家发生了关联,它们是历代藏书家对学术文化的贡献,也是民族文化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实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藏书的地方大都是用亭、台、楼、阁、斋、室、轩、堂之类的名称,所以人们管它们叫藏书楼。过去,人们在探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时,对于古代藏书楼,以及评论其社会作用,总是毁誉参半,说法不一。究竟应如何看待我国古代延续了几千年的藏书史,怎样评价以保藏为主的古代藏书楼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首先,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藏书楼封建局限的一面,又要肯定它曾在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次,我们对待任何旧的事物,都应采取“扬弃”…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私人藏书由来已久,但藏书风气之盛,莫过于明清。到清代后期,藏书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藏书楼,那就是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这几家,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聊  相似文献   

10.
小资料     
八千卷楼 :清浙江钱塘 (今浙江杭州 )丁国典藏书楼名。因藏书有 80 0 0卷 ,故名。梁山舟为其楼题额。其子洛耆 ,孙丁申、丁丙沿用之 ,因藏书增加 ,后再辟书室 ,名为“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八千卷楼藏有宋元刻本 14 0余种 ,明刻精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校雠秘册约 2 0 0 0余种 ,另有原藏于文澜阁的书 35 0 0余部。其藏书特色有四 :1.多为《四库》修书之底本 ;2 .多为日本、高丽刊本 ;3.多为名儒宿学校本 ;4 .近代校勘、收藏家所藏之书 ,多转为藏之。 190 7年江南图书馆成立 ,曾收购丁氏藏书。其书现存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袁丹 《浙江档案》2006,(7):60-61
浙江的藏书之风,史籍可考的是从三国、晋时期的范平、范蔚祖孙开始的。据吴晗、杨立诚、金步瀛等学查考.自晋至清末,浙籍的藏书家约有440余人.浙江的藏书楼约有200余处。综观历史.浙江这个人荟萃的土地上,藏书名楼林立,名家辈出,为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藏书化起着重大的作用。浙江古代藏书的化意蕴可从藏书活动的化地位、化理念、化品位和藏书楼的兴衰变迁等方面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嘉兴藏书业兴盛,私人藏书大家辈出.在藏书过程中,藏书家大多构建室、楼庋藏,并以典雅的名称命名自己的藏书处,以书蕴名,以名传书.这些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的室、楼之名,无一例外地折射着各个藏书家藏书的心理、情趣和旨归.这些异彩纷呈的藏书楼名,不仅是嘉兴藏书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铁琴铜剑楼纪念馆最近在江苏常熟市古里镇开馆。 被称为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瞿氏数代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藏书和藏书楼,总藏书达10万余卷。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中国古代藏书楼与藏书的发展历史,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和藏书发展历程中资源共享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日百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宋元刻本和名人抄本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北杨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盛于杨绍和,守于杨保彝,而败于杨敬夫。杨氏一家四代藏书聚散,历时百余年,在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凯旋 《图书馆》2013,(3):39-41,47
藏书楼概念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元概念和逻辑起点之一,它最早出现在南宋文人的笔下,最迟清顺治年间已有实体的藏书楼出现,因而程焕文先生认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名称尤为不妥。与藏书楼相关的藏书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术的主要内涵,不能用近代西方图书馆学的标准苛求中国古代图书馆,从而得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常熟古里镇西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瞿绍基及其子孙五代藏书处,与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萌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我国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以求精、重用见长,且瞿氏铁琴铜剑楼又是唯一楼与书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历经五代藏书,名扬海内外,在我国私家藏书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宋元刻本和名人抄本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北杨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盛于杨绍和,守于杨保彝,而败于杨敬夫.杨氏一家四代藏书聚散,历时百余年,在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一度并峙海内,有“南瞿北杨”之号,二者皆历经五代主人,辛苦为役,积书、守书、护书,使得藏书楼能够历经百年而不朽,二者又与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晚清四大藏书楼”,其藏弆之富自不待言。叶德辉《书林清话》曾记此两座藏书楼:“赭寇乱起,大江南北遍地劫灰。吴中二三百年藏书之精华,扫地尽矣。幸有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保守其孑遗,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余烬”。  相似文献   

20.
藏书楼作为我国古代供藏书与阅览的机构,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图书馆的出现,一般认为藏书楼的称谓就此被取代,藏书楼及其文化逐渐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民国时期藏书楼称谓仍然存在于时人的日记、文章及著作中,即使其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加之私人藏书楼的保存与开放,其称谓并未完全消失;另一方面,新式建筑中仍然沿用藏书楼称谓,新式图书馆中也依然建有藏书楼,其文化是一直得到延续的。藏书楼的称谓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及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