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祥麟(1891.12.11-1976.09.12),上海川沙人,无党派人士,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法学系,后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学,获硕士学位,为美国国际法学会终身会员。1912年-1921年,任孙中山发起创办的上海英文版《民国西报》、北京《英文日报》译员、副主编,北洋政府国务院外交部译员、副处长、司长等职;1921年,任太平洋会议中国代表团主任秘书兼宣传组长;1922年-1927年,任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1928年起,任上海工商访问局总务处主任、上海国际贸易局指导处主任等职;1932年,任联合国东北调查团(即"国联调查团",也称"李顿调查团")的总务组长、宣传组长;1935年-1953年,任上海汇丰银行秘书、上海百新书店董事长。"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由黄炎培等京沪民主人士组织的"红棉聚餐会"并任监察。1956年起,由陈毅市长任命,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6年-1966年,当选为卢湾区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与民国,上海地方政府都把户口管理作为征税、徭役等的一种手段,对市民居住、迁移、出生、死亡、职业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管理。在租界,虽不登记,但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随着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各地人口大量迁入上海,1852年至1949年,上海市人口增加九倍。1949年为查清上海户口基本情况,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训令,举行全市户籍校正。  相似文献   

3.
自1985年1月《上海档案》双月刊创刊号问世,至2001年7月《上海档案》第100期出刊,《上海档案》走过了跨世纪的16年半的路程。百期《上海档案》,记录了新时期上海档案事业开拓奋进的历史进程,钩沉了上海史料的“沧海一粟”,揭示了档案与社会、历史、人生的密切联系,展现了档案人筚路蓝镂、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一 《上海档案》的档案,记录了她十多年行色匆匆的步履:1985年1月,《上海档案》开始在档案、图书、文秘、情报资料等系统内部发行;1989年1月,《上海档案》开始通过邮局向社会公开发行,并进入期刊发行的零售市场网络;1990年7月,《上海档案》、  相似文献   

4.
上海印刷业在经历了改革、调整、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磨合后,于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快速发展,在新世纪初更是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2年上海印刷业销售产值为181.3亿元,比2001年的销售产值155.5亿元增加了16.6%;2002年上海印刷业利润总额为14.6亿元,比2001年利润总额13.1亿元增加了11.1%;均超过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速度.全市印刷业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如上海印刷集团公司、上海紫江(印刷)集团公司、上海包装造纸集团公司、上海界龙集团公司、上海烟草印刷集团公司、上海印钞厂等,这些印刷集团公司2002年印刷业销售产值总和约50亿元,占全市印刷业年销售产值约30%.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10,(7):63-64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183;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6.
<正>顾景炎先生是上海地方历史研究的老前辈,我从事上海史研究时他早已仙逝,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上海文物博物馆志·人物》中记:顾景炎(1895-1970),字树圻,世居上海城内,熟悉上海地方历史、掌故、民情风俗。收藏古代字画、钱币、地方文献、文物甚丰。1955年,参加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建工作,对地方史料和文物征集成绩显著。顾先生于上海地方历史、文物的考证、论著颇丰,可是,当时上海历史研究不被重视,未能发表和  相似文献   

7.
11月30日,上海三网融合试点全面启动。按试点计划,2011年,上海将有350万户实现光纤到户覆盖;到2012年,上海城镇地区将基本具备光纤到户能力,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00兆比特,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域覆盖;到2015年,  相似文献   

8.
<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彼时,马车、自行车、黄包车以及有轨电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公共交通。马蹄声、自行车铃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电车的铛铛声交相辉映,拉开了城市交通革命的序曲。  相似文献   

9.
<正>这几年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上海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目前,世界上已有55个国家在上海设有领事馆,其领事范围涉及到江、浙、皖等华东地区,是国内设有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之一。历史上,上海的虹口区黄浦路曾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外交领事馆区  相似文献   

10.
李蕾 《采.写.编》2016,(2):133-134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是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致力于0~16岁少儿出版物内容的版权贸易、作家推介、阅读推广的综合性平台.2013年11月7~9日,首届CCBF在上海世贸商城展览馆举办;2014年11月20~22日,第二届CCBF移至上海世博展览馆;2015年11月13~15日,第三届CCBF依然在上海展览馆举行.  相似文献   

11.
韩阳 《出版参考》2013,(24):13-14
六月的上海,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六月的上海,风和日丽,充满朝气。就在2013年的六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迎来了自己三十周岁的生日。八月的上海,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八月的上海,书香洋溢,沁人心脾。今年是上海书展成立十周年的大庆,因此上海交大社毅然抓住这一契机,  相似文献   

12.
曹成章 《出版史料》2010,(3):104-105
曹余章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了,我还经常想起他。我们相识于1983年,我出任浙江教育出版社负责人,而他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当时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省市正在合作编写出版六年制小学教材;上海、江苏、四川、浙江四省市又在合作小学教师进修教材。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是世博年,为了更好地记录上海人民的世博感受,保存世博影像,传递世博真实记忆,上海市档案局拟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档案春秋》、《上海  相似文献   

14.
<正>一百多年前,革新后的印刷技术和维新运动以及西方新闻理念径由租界引入,造就了上海新闻出版业的空前大繁荣。1850年《北华捷报》发刊,标志着上海报业的开端。1857年,《六合丛谈》创刊,标志着上海中文期刊的开始。1861年,《上海新报》问世,标  相似文献   

15.
1922年,一个20岁的俄罗斯犹太青年沈石蒂,两手空空抵达上海;35年后,他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两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这既是他的最美时光的记忆,也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再也没能回到上海的沈石蒂,在54年后,通过他的老照片,造访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黄贻钧先生诞辰106周年,上海交响乐团于2020年11月举办了继承弘扬黄贻钧精神的第一期主题音乐党课.黄贻钧先生开创了诸多"第一":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第一批中国演奏员;从事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第一代作曲家;新中国第一位职业交响乐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任团长;第一位执棒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华人指挥家等.他为中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交响乐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文汇报《学林》专刊主编、高级编辑施宣圆主编的《上海700年(修订本)》最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46万多字。该书初版出版于1991年上海建城700年之时 ,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由若干篇组成 ,介绍上海建城700年来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上海历来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之地。这次“修订本”增加了人物篇 ,收入近40位古今上海名人。既有大家熟悉的黄道婆、徐光启、董其昌 ,也有鲜为人知的洋务奇才李凤苞、澳门同知印光仁 ;既有爱国老将陈化成、抗清志士夏允彝父子 ,也有学术大师王鸣盛与钱大昕 ;既有…  相似文献   

18.
<正>新生从56岁开始,我从美国科罗拉多州来到上海——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年,是1996年。1941年,我出生在西安,8岁时随父母来到上海,读过中西小学,至今我仍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1949年随大江大海般的人群迁徙到台湾,1986年迁居美国,人生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又回到了上海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刚来上海时,我租房子,积蓄无几,一度还曾卖过水果。鲜有人知道,在台湾  相似文献   

19.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1):93-93
<正>大连海事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历经变迁,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图书馆也由此诞生,并于1994  相似文献   

20.
上海作为全国的一个出版重镇,一直以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其图书质量高的表现之一是,在各种高规格的图书评奖中,上海图书都是名列前矛的.据统计,从1991年开始的"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共评了8届,上海获奖10种;国家图书奖从1993年开始评了5届,上海获奖58.4个,占全国的9.5%;上海优秀图书奖从1988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共有103种图书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