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是贯穿于儒道佛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与"智"通用,若不受妄念干扰,便是"般若"智慧。"知"是生命本体的根本表现形式,故简称为"本知论",即智慧学说。《论语》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能知"和"被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三种境界的关系、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生知"与"学知"的关系、从"知"与"仁""义""礼"诸观念的关系,对"本知论"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最具体的事物中"致良知",观"天意",是《论语》的根本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决定它比佛道更能引导人们入中国生命观之门。  相似文献   

2.
从动词语义学角度,对日语动词"知る"和汉语动词"知道"各义项语义语法特征和认知事件结构予以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日语言对译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知る"与"知道"都具有认知事件的特征,但只有表达"认识掌握与人、事物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和"了解人或事物的状态、内容与价值"语义时可以对译,忽略动词语义特征和各论元成分的性质进行翻译是出现对译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学中,义项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黑""白""灰"关联义项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的三种颜色词的义项进行对比整理,指出"黑""白""灰"三种颜色词在发展中除了具有义项发展的平衡性外,同时也存在着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介绍了语言学界近年来新兴的语言模因理论,从语言模因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模因"对这三种颜色词义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词汇义项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本文对这三种颜色词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探究,旨在应用语言模因理论来进一步研究汉语词汇义项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膑“为将之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孙膑在《篡卒》、《八阵》、《兵情》等篇中提出的有关将帅的素质及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概括出孙膑"为将之道"的两个重要思想:"知道",即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是孙膑选将的最高标准,是为将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并且只有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才能成为"王者之将";"兵之道",即以"人和"思想为前提,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内在关系,强调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军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复合型高中级指挥人才队伍、建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诡道"与"知"是《孙子兵法》核心论述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诡道"与"知"伴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确立;"知"是"诡道"的逻辑起点,"诡道"及其运用都必须围绕"知"展开;"诡道十二法"实质是以"知"为中心的情报战;"诡道"的运用可将"知"转化为势,这也是以谋制胜的源泉所在。以"五间俱起""隐真示假""避实击虚"三种具体的"诡道"形式为例,探讨如何把"诡道"和"知"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于战争中,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与哲学有着内在联系,书法艺术的发展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归根结底源于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是讲究两极思维法则的,书法艺术长期以来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了高度的哲理性,并在创作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周易》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陆九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班主任需顺应潮流,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为支撑点,通过"给力制度""助力导师""合力活动","共研""共享""共荣""共进",拥"器"握"术",化"法"寻"道",不断提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享受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8.
中国崛起、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海外传播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潘文国认为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厚重传统,这一特色翻译理论必须以"文章之学"为基础,故名之曰"文章学翻译学"。潘氏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继承文章学研究传统,执"信达雅"之说为"道",并以"义、体、气"之"三合"指导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这一"道器并重"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有助于深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路子"。  相似文献   

9.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1.
老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道德经》。《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之祥灾,国政之兴衰,人事之臧否,草木之荣枯,动物之寿夭,家道之福祸,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裕民之法等。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本人被尊为道教的开山鼻祖,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其《道德经》中"知人者智"一章更是给人留下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
彤彤 《小学生》2013,(1):19
纠错:"盛凉"应改为"乘凉"。"乘"的常用义项有"使用交通工具"(乘船、乘火车);利用(乘便、乘机);乘法计算(乘法、乘方)等。"乘凉":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是"利用"这一义项的衍伸应用。"盛"是多音字,读"sheng"的时候,义项有"兴盛""繁荣""强烈""盛大""丰富""深厚"等;读"cheng"的时候,义项只有"把东西放在容器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4.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从而揭示道德意识为"心性之相";最后,在形上境界上,他论证儒家的天德流行境是感通的集中体现,是"心性之体"。据此,唐君毅对心性的论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界说。  相似文献   

15.
对古代诗文中"檐花"的释义,历来比较笼统和模糊。这既有碍于准确理解诗文,又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通过大量例证,考证出"檐花"的基本义项为"檐前之花",除此之外,还有"檐间雕花""檐前落雨""灯光映照下的檐雨"等多种义项,并阐释了各义项间的关联及转换。"檐花"多种义项的出现,缘于事物界限的模糊与创作者的有意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17.
著名比较哲学家安乐哲深入研究了古典道家哲学,其研究建基于世界哲学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对道家的"道"、思维方式及道家"自我"提出了系列观点。这些观点表现出安乐哲特定的哲学视角,即注意东西方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的区别,以中国的过程性和关联性思维为中心;同时也体现出安乐哲对现世人生的关注,即强调道家对现世人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也是人们用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本主张所言"语言",即语言核心素养,包括"文字表达""文学思维""文化传统"。语言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儿童通过个体语言实践、同伴互助、教师引领等方式,汲取文化传统之精髓,学习文学思维,提升文字表达水平。他们的语言不断趋向清晰、丰富、敏锐、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本体",简而言之就是"根本","情本体"即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视情感为本体,或许是中国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洋溢着学习的意趣与快乐之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反复说的这些话,有一共同的情感基调,这就是快乐,是快乐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