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竟然"是典型的反预期标记,它所在的语句传达的是反预期信息。"竟然"可以标示反预期信息,具有表达说话人"惊讶或意外"的语用功能。与"竟然"相关的预期有明确预期与潜在预期两种。以"竟然"为代表的意外类评注副词是汉语中表达反预期的重要手段,其本身便隐含着反预期义,它们表达反预期的明示度与偏离预期度都极高,主要传达的是与说话人预期,或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大众规约性预期相反的反预期信息。  相似文献   

2.
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是指由动词与结果类成分非常规组配,表达动作结果非自主地偏离语境中某种预期的语言表达式。虽然造成反预期结果的动作或行为是主体有意实施的,但反预期结果的出现却是主体无意使成的。该类表达式中,动词与结果类成分是一种有标记性组配,动作结果违反的主要是一种社会规约性预期。我们可用"非自主损益"来概括该类表达式的表义特点,不过动作结果以"损"为主,不仅是一种反预期结果,也多是一种反期望结果。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表现为预期目标被架空、预期目标被替换、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以及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课程改革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课程改革政策的决策主体、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过程等,无不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要调控预期目标的偏离,必须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为此,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偏离存在超越性偏离与衰减性偏离两种类型。大学课堂中创新性学习预期目标的超越性偏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衰减性偏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本文对影响大学课堂创新性学习预期目标偏离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和英语修辞效果的相互关系。言语交际是受到语言使用常规制约的行为,内化的语言使用常规是心理定势。语言常规在交际的心理上产生对语义结构演进的心理预期。偏离语言常规,打破心理预期,进而凸显特定信息,是英语辞格获取修辞的常见手法。但偏离常规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偏离常规运用辞格修辞的可接受性与偏离的适度性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着对预期目标的超越性偏离和衰减性偏离。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预期目标偏离的主体性因素包括是否具有合理的情感需求、是否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修养、是否形成正确的移情能力、是否产生适度的自我效能感。客体性因素包括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是否引发道德底线失守、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公正是否呈现各得其所应得、学校规范性的道德教育是否导致情感体验空场、成长过程是否受到病态关怀而衍生唯我独尊心理。  相似文献   

7.
违预期信息是语言中一种与人的固有认知图式不符的新信息,有亲历、传闻和推论三个来源,是所在句子的对比焦点;预期则是一种语用预设。违预期范畴属于认识情态,其核心意义是反预期和惊讶,边缘意义是偏离预期和疑惑、不满、沮丧等情感。人类语言使用语音(重音、语调)、词汇(副词、连词、短语)和句法(复杂动词结构、动词后缀、代词曲折形式)手段编码违预期信息。  相似文献   

8.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原则与规律,但这种事实并非客观事实而是经过选择重组后意识形态化的媒介事实。当新闻工作者以媒介事实来再现客观事实时,就不可避免地将其意态信息和情态信息附加在其中,表现出新闻主体之于客体的立场、观点、态度、情感等,反映出新闻主体的意识倾向性而对社会舆论产生导向作用。用事实说话是追求真理、代表真理的表现。它能够对社会舆论产生合目性的调空作用,使其按照媒体舆论的主流趋势健康发展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王祥 《教育艺术》2022,(12):70-71
程度范畴属于语义范畴,具有主观性特征,对其主观性的理解应从其语言表达手段的主观性、范畴成员分类的主观性以及语义的客观相对性入手,我们探讨言语理解中的程度范畴主观性特征,实际上是探讨认知主体对于使用该范畴在主观和客观事实上的一致程度问题。程度范畴主观性的理解离不开认知与语用因素,语用因素对于程度范畴的理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活动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使用特定的工具或手段,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或客体,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目的、工具、客体、结果等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因此,研究主体活动就必须分析主体活动的要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目标偏离是指事先设计好的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施的实际结果与预想结果不完全一致"(石鸥、雷东玉: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原因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8,7:第47页)。目标偏离通常可以分为正偏离与负偏离两种类型。"正偏离又叫超越性偏离,是指最终目标虽然没有忠实达成预想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对预期目标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善恶、美丑、利害分别表达了某种价值评价。这些价值评价包含着两个共同的内容: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和客观事实。这决定了价值评价的双重特征:主观性特征和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表现为:它们表达了主体的主体性元素,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主体性。客观性特征表现为:它陈述了某种客观事实,以及主体本身对客观现实的依赖。在价值评价中,不仅表达了主体的元素,而且陈述了客观事实。价值似乎有两个载体,即价值物和价值评价。由于价值评价本身包含了价值物,因此这两个载体合并为一个载体:价值评价。价值依托于价值评价而存在。在经验层面,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价值评价,而看不到价值,因此,事实上,价值等同于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是指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现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可能引起目标偏离的因素包括改革目标的设计、改革的性质、决策部门的统筹与决策能力、改革的实施者、公众与媒体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等。要减少对预期目标的负偏离,应科学处理课程改革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照顾各方利益,建立理论界、实践界与行政的三方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模式,使评价信息由原来的来源单一转变为来源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和真实。在学生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体现的是一种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性评价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或其他评价者,评价的标准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之上设定的,评价的内容涵盖了认知因素(即智力)、情感因素(如好奇、兴奋)以及体验因素(如自信、自律、自尊等)等多个层面,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即时评价,也可以是延时评价,评价的地点可以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自我评价能否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15.
王昌伦 《中国教师》2010,(Z1):189-190
<正>历史学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更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教学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提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反映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又不能通过实验去感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枯燥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完成历史教学与教育的任务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中学历史课多维信息直观示意教学法”。  相似文献   

17.
信息之窗     
如何更好地使用校本研修课程1.编制课程指南,确保有效实施。为更好地使用校本研修课程,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校本研修课程指南。指南通常包括:课程名称、类别、课程摘要、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进程、课程作业(或预期成果)、经费预算、附件和参考文献等。2.灵活多样的研修方式,彰显教师的主体性。在课程使用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研修方式来凸显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辛明月 《教师》2012,(2):112-113
文本在幼儿园中随处可见,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媒介。教师带着一定的教学预期选择和使用文本,希望将文本呈现给幼儿时能传递预想的主题,但幼儿对文本各种不同的反应情形往往超乎教师的预期或偏离教师的主旨,幼儿对文本反应有不同的情形,出现这些情况有其独特的原因,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反应情形并据此做出教学调整。  相似文献   

19.
论隐性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内容方式的隐含性和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信息的暗示方式和主体的心理需要是隐性教育的运作机制。教育应扩大教育领域,注重研究与运用隐性教育中的运作机制,并根据要求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的原因主要有:预期目标自身的科学性、课程改革的性质、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等,都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对待高校课程改革目标偏离的基本策略包括:建立科学的高校课程改革决策体系,确立恰当的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设计并落实合理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