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1994年来深之前,那时还在华南师大就从报纸杂志上,知道广东数学教育界出了个新秀,叫黄爱华。遗憾的是,在深圳的头几年,我没能一睹他的风采和英姿。一直想听他讲课的愿望,终于在宝安区华茂实验学校如了愿。那是1998年一个深秋的晚上,黄爱华讲的是“循环小数”,先是给学生讲,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例说黄爱华之五十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教师以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既贪吃又...  相似文献   

3.
清新隽永浑然天成——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赏析○本刊记者/夏玉贵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更是一种享受,这是我认识他7年来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多次获全国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更因为他有着对小学教学的厚爱,有着对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潜...  相似文献   

4.
邱学华 《广西教育》2010,(10):31-31,34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将其浓缩成一句话:创造活的数学课堂。我们也无意给黄爱华老师的教学冠以“XX模式”的意思,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你想要给他的教学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概括,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黄爱华老师“活”的数学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黄爱华,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近些年,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周玉仁老师更是赞叹道:“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精湛的教学方法、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创设了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快,显示出他独特的教学风格。”黄爱华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也许从他娓娓道来的成才之路以及本专辑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悟出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7.
细节的魅力     
曾有幸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一节课——《比较数的大小》,课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老师把学生分成“黄河队”和“长江队”,  相似文献   

8.
40年来,我经常给不同年龄的孩子讲各种故事,却没有机会固定给一个孩子在他不同年龄段讲不同的故事。现在,我的外孙辰辰给了我这个机会,从他刚满一周岁起我已为他讲了三年多的故事。 1辰辰最喜欢听故事。他满周岁后,就会拿着一本有彩图的书,恳求我:“外婆讲故事,讲这只!”这是一本画有各种动物的图书,没有背景,也没有情节,我只要指着图书上的动物,告诉他“这是大  相似文献   

9.
<正>"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在没有亲眼目睹过黄老师、没有亲耳闻过黄老师的课之前,所听到的众人对黄老师的"同声合唱"。他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之精妙、语言之精辟、指导之精巧,自不用多言,尤其他的课堂时时彰显的人文关怀不得不让人认为"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然而看我们的身边,看我们的课堂,又有多少人文关怀在无声地流失。新课程呼唤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我们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国高材生在美国留学,老师讲了六点,考试时,他全答对了,老师只给了他最低的等级。他不服气,找老师理论。老师解释说:“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全是我讲的呀。只不过你记住了.通过考试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你为什么不能从我讲的六点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新的见解呢?”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中国高材生在美国留学,老师讲了六点,考试时,他全答对了,老师只给了他最低的等级。他不服气,找老师理论。老师解释说:“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全是我讲的呀。只不过你记住了.通过考试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你为什么不能从我讲的六点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新的见解呢?”  相似文献   

13.
家教博览     
杨振宁自叙难忘一事 1993年8月,杨振宁博士在东北师范大学向大家讲叙了一件往事:“1933年,我念初一。暑期,父亲没有让我继续学习我拿手的数学课,而是为我请来了当时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的学生丁则良,给我讲《孟子》和中国古代历史。丁老师讲的很活,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以后的科学研究很有益,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非常感谢他。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一个道理,父母或教师教育孩子,应让他们广学博闻,促进他们的自由发展。” (这所大学的孙昌璞、薛康是他收的第一批大陆博士生)  相似文献   

14.
<正>我校二年级数学教师塔娜老师上了一节生本研讨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基本上采用了黄爱华老师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课堂生机勃勃,学生乐此不疲。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思维被充分激活。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思考得深刻,理解得透彻,的确是一节好课。我想起好多年以前我校的杜小霞老师也曾用黄爱华老师的这一设计上过这节  相似文献   

15.
2005年9月12日星期一晴今天学校里的考核成绩发下来了,发现整个高一组政治没有一个教师获得等第,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是不成功的。虽然事实可能跟我校的评价标准问题有关,但我还是颇多微词,整个人仿佛陷入无底的深渊。这个心情直到下午一个学生给我送来贺卡才始得缓解。他是我教高一时的学生,叫阿雷,现已被分到另外的班级。他是我比较得意的“弟子”,偶尔还会偷偷地来我的班上听课。他在给我的贺卡上写的话是这样的:……虽然现在我不是你的学生,但是在我心里你依然是我的老师。你是第一位令我钦佩的老师,我是因为喜欢你才喜欢…  相似文献   

16.
杨老师是学校的初一语文老师.提起他老师们都说他有点怪怪的,有点与众不同,用现在学生的话说有点"另类". [另类表现一]这人特"懒".刚开学就对学生讲,不要期望我给你们讲多少,不会先思考,再不懂可以讨论,讨论还不懂再问我.别的老师整天忙着上课,批改作业,而他却大胆放手,作业让学生帮助改,让校长最不放心的是他还让差生帮着改.课堂测试的批改也让小组长给"代劳"了.别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生词,范读课文,而他却让学生在开学时人手一册字典,每课的生字词自己查.课文他也懒得读,让学生每人来一段,好的表扬,差的鼓励;中心思想、段意从来没有给学生讲过,而是提问学生,本课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每一段用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意思?一节课下来,没讲几分钟,就连元旦晚会也让学生自己组织,但总免不了被学生邀请引吭高歌一曲.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与漫画     
血液循环的理论老师给学生讲解血液循环。为了把问题讲得生动,他说:孩子们,如果我倒立的话,血液就会流到头部,我的脸就要发红,对吗?对!孩子们齐声答道。  相似文献   

18.
约翰叔叔     
老师给五年级一班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请父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回到班上转述给全班同学,并总结故事的寓意。第二天,老师抽查班上的学生们。一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了他买鸡蛋的故事。他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回家时一个急刹车,篮子飞了,鸡蛋全打了。”老师问:“寓意是什么呢?”学生说:“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另一个学生说:“我妈跟我说了她在农场养鸡的故事。她把12个鸡蛋进行人工孵化,但是最后只有10个鸡蛋孵出了小鸡。寓意是,在鸡蛋孵化之前,没有人可以断定最后能得到多少小鸡。”这时候有个学生主动举手,老师鼓励他:“查理…  相似文献   

19.
1983年,20岁刚刚出头的秦志强老师分配到我所就读的南通县中学(现改名为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这是全县最好的一所学校。25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讲第一篇课文时的神情,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不停地在我们耳边兜售知识,就像往漏斗里灌水一样,我们的任务就是原封不动地去重复别人对我们讲过的东西。我希望您为孩子选择的教师能够改变这种做法,从一开始便能根据教育对象的智力水平,将他领入一个自我表现的世界,让他见识各种事物,教他独自进行选择和分类,有时给他指出一条道路,有时让他自己去开辟新路。我不希望教师唱独脚戏,一个人讲个不停;我建议他反过来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苏格拉底及后来的阿凯西劳斯都是先让学生讲,然后他们才给学生授课。“教书人的权威往往不利于求学者的学习”。最好是做到让学生在教师前面小跑,以便判断其前进步伐,研究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进度以适应学生的承受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