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鹃 《青年记者》2007,(9):24-25
她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作为一个记者,她是一个有良心的,有高度责任心的记者,她的新闻点是深入到所有层次人的心里面的;她热气腾腾是因为随便什么人,她都愿意帮忙;她的作品是有温度的,用她自身的热情把别人也点燃了。她,就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周玉明。  相似文献   

2.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3.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变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笔”的含义从字面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 一股文字作品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也含有多变的意思。但是,它们都不如新闻作品这样的喜变和变得频繁,变得这样大跨度。  相似文献   

7.
黄升民 《今传媒》2005,(9S):108-108
“IAI”的年度广告作品评选倏忽之间已经数载。每年春秋时节,国际广告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必然是大量信函囤积,众多评定人员日夜埋头在信函堆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作品,一边标记,一边议论。如听到“哇塞”之声,必定有了惊人之作,如果沉默或者“咳”声频发,那就是一堆狗屎堵人胃口。  相似文献   

8.
张卫 《河北广播》2005,(5):74-75
广播作品创优,是每个广播新闻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创优呢?近年来,笔仔细阅读了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广播精品,颇有收获,那就是广播作品创优必须在“特”、“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云天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13-I0013
安德里·古斯基(AndreasGursky)的作品“99美分,Ⅱ双折的照片”在拍卖会上创造了摄影作品的又一新高。在现代艺术世界里,时机的选择就是一切,在2月7日伦敦索思比拍卖行的现代艺术作品拍卖活动中,安德里亚·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Ⅱ双折的照片:以170万英镑(3,346,456美元)的高价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买家买走。这一价格成就了摄影作品拍卖的一个新记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很容易贬值,“今天的新闻是金子.到了明天就成了银子,冉到后天可能就成了垃圾”,可见新闻掉价之快。但这也仅是对一般的新闻作品而言,而精品级的新闻作品则是例外。  相似文献   

12.
“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的作品征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每天数十份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参赛者的创新让我们惊喜,热情让我们感动。我们无法在这里将每一份参赛作品一一介绍给大家,只能选出几份作品让大家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13.
电视节目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5.
吴维惠 《声屏世界》2004,(11):45-45
我们常常可以从媒体刊播的一些通讯作品中看(听)到程度不等的掺假文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细微末节,在某些作者笔下.都能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这类矫揉造作出来的所谓“感情”,就叫做矫情。而在新闻作品中,导致矫情的“病因”大抵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6.
兀立 《新闻三昧》2005,(6):56-56
重头新闻、重点报道,作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题好一半”的作用。但这次,汇报周玉明对张云泉的报道,写的长篇报告学(上下、4月7日8日分两天登完),为何起了《天生的信访局长》这样一个标题呢?遗憾,很遗憾。  相似文献   

17.
秦腔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说,在这个不把语言当回事的时代,贾平凹的这部作品以“流水慢板似的文字,不露痕迹地还原了生活本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也对贾平凹小说中“无边无际没完没了的闲言碎语”印象深刻,称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抛开了性崇拜、魔幻故事等他以往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写了一个封闭的故乡。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坚称《秦腔》“是一部非常当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周伟 《新闻前哨》2007,(2):37-37
优秀广告作品追求“零差错”。一则报纸广告要做到“零差错”并不轻松,对广告纠错绝不能“偷工减料”。在一则即将成型的广告中查找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广告所属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系统、专门进行纠错训练。广告差错见诸报端,其根源大多在于“眼未看进”,“未吃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媒体视听平台不断升级,涌现出大量新型视听类作品,视听作品的表现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较大变化。“视听作品”这一概念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首次被引入,取代了旧法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一术语,并将其内部划分为两类作品,适用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然而,目前视听作品的内部区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权属认定复杂,增加了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难度。本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视听产业技术迭代进程中潜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视听作品版权归属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厘清视听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间的关系,为视听版权的确认提供明确可行的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20.
1.让广播新闻标题“响”起来 广播新闻“带响”无疑是广播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大凡获奖作品,“带响”往往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播新闻作品是这样,广播新闻标题也应当“响”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