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张可久是元散曲后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多系写景言情之作.他的咏史怀古散曲较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他的两首怀古散曲探讨他别一种散曲风格,并且从中关照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作家张可久,其作品数量居于元一代散曲诸家之首,且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代曲家,张可久散曲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主导倾向则表现为清和雅二层面.本文即拟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对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张可久为代表的元后期散曲家,在创作上出现了回归诗词的"返祖"现象,曲风绮丽典雅。元散曲"返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人们避世淡泊之心态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宋元之际出现的雅词理论的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元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这种"返祖"不但促进了散曲这一文体的创新,而且使散曲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促进了文体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5.
元散曲的诞生与市井间流行的俚俗歌曲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散曲诞生之后,有元一代的俚歌俗曲与散曲共生互动,对各自的发展及风格面貌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元散曲的作者构成、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散曲批评诸方面来看,元散曲与理学都存在着悖离。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元代文人对散曲的认识有关,也是元代理学影响文学有限性的体现,同时亦是学界对这一论题置辞甚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元散曲的形成与当时政治上对峙、文化上交融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元散曲以它的直露、浅俗、诙谐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散曲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不同于前代诗歌样式的艺术风格,是源于它的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有许多回族散曲作家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越,对元散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说曲与律     
曲,与诗词鼎立,成为我国歌咏文学的一种,是在宋金对峙时代。因地域和音调有异,遂形成南北曲。南曲起自南宋的后期,偏行于浙东一隅,直至明朝才展向全国,并盛及清一代。北曲兴于金,入元发扬光大,蔚为一代文学。南北曲皆以戏曲盛,散曲次之。戏曲,是由曲与戏相结合。并不是因戏而始有曲,而是曲已继诗词递兴,并进入戏剧中,发展为戏曲。我国古典戏剧,因曲的结合,更趋完整。曲,还有不进入戏剧的,是为散曲。散曲如诗词一样发挥吟咏作用。但诗和词基本上是单章吟咏,曲则不然。散曲分“小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