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园先生的写作应该很不轻松,也不让读者轻易可以停靠。她的写作姿态一直是“站着”写作,我相信这种姿态同样来自她的研究对象:“遗民”姿态中的“审视之外更有自审”。真正让文史研究落笔踟蹰的是研究者之为“人”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因“人”而异,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体贴”、努力“触摸”乃至“放下自己”,实际的困惑依然是:我们能吗?  相似文献   

2.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让反“客里空”的警钟长鸣, 这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新闻采、写、编、播(发)的整个生产流程来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新闻失真。由于新闻采访处于第一道工序,更由于采访决定写作,采访先于写作,所以因采访失实而导致的新闻失真是最大量的,也是较难克服的。从采访这一关开始“打假”,无疑是抓住了“治假”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清楚一则新闻的问世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读、印刷、发行等全过程。而在这个链条中,采访是第一链条。没有采访,就没有其他。可见,采访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既然采访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如何采访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的采访者,应该掌握哪些技巧才能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4.
更正     
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写作的质量。各级通讯员作为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在“五官”方面加强修养,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陈克寒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提醒记者说:“采访确实重要于写作”。这说明,采访决定写作。如果我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那就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映存在,二者是相联系的。因而新闻报道必须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也即是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收集的事实加以表现。这里我举一个采写人物通讯的例子。去年开春,  相似文献   

6.
金峰 《记者摇篮》2004,(5):55-55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这么说。鉴于采访决定写作的关系。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论文缩微     
近些近些再近些 刘斌在《新闻记者》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与水平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三贴近”应该落实到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上,只有先做到了采访上的“三贴近”,才有可能做到写作上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8.
申玲玲 《军事记者》2008,(11):30-31
新闻传播是一个线性工作,采访、写作、编辑、传播、检视是它的典型过程。而采访在其中举足轻重,业界流行着两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正是对采访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的精炼表述。  相似文献   

9.
电视采访是一门应用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本文重点论述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如采访报道中的“中性身份”、讲求采访写作的艺术、注意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消息头的定义按照复旦大学刘海贵先生和尹德刚先生所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所言,就是: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XX社XX地X月X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书中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与作用是一样的,消息头的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13.
杨秀英 《大观周刊》2012,(45):309-309
在我们十八中学校,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最头疼莫过于写作文了。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许多初中生在回答学语文最怕什么的时候,则大多数回答“写作文”,可谓“题未出而叹息,临文卷而汗颜”,往往只见到教师费尽心血,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提不起来。那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怕作文”到“爱写作”?首先,我们就应该找出学生厌烦写作、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的根源,从这里出发,寻找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5.
戴欣  吕孟津 《军事记者》2004,(12):52-52
“采访是写作之母”。要写好一篇报道,没有扎实、成功的采访作基础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极为重视在写作前的采访工作。采访必须重视效果,掌握采访方法是提高采访效果之必需。而要搞好采访,必须把握这样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17.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18.
采 访是什么?记者应该怎样采访?怎样 与采访对象交往?熊高著《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以人的“需要”为起点,结合中外百年间近百名新闻学者、知名记者的采访论述、采访范例和采访体会,分析二者之间的行为适宜与协调、矛盾与对抗,以及由行为视角透视采访方法与技巧、采访自由与控制等等。该书还从制约行为角度,第一次系统地将法学、伦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引人新闻采访学研究,从而使全书既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被中国记协副主席刘习良先生称为:这“是一部由中国记者撰写的书,是一…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采访决定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新闻事件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第一性的,对采访得来的原始素材的整理和再加工,即后期的写作行为,就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说采访的过程与结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