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思想(1)孔子: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③“和为贵”。(2)孟子: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  相似文献   

3.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性质,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历史趋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孔子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前学术界一般据此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但孔子“仁”的思想显示孔子主张“爱人”,“德治”等,反对奴隶制把被统治不当人看待的观念。孔子的“礼”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特有的空洞的行为形成,而成为调整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故孔于思想的历史趋向是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利他思想,是由一系列传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构成的体系。“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传统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人可以为善,可以教而为善的心理依据。中国古代利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1、爱人,这是利他思想的理论基础。春秋时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于与父、臣与君以及国与国等关系的伦理总结,具有丰富的内涵。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的时候,提出了“爱人”的主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与爱人是一致的,仁即“爱人”、“爱民”。仁…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人道主义,其特点是人道与仁道的合二而一,以“仁者爱人”和“仁者人也”的口号一以贯之;提倡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解,推人及物以达到人与天(自然)的和解。因此,孔子的人道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世界人道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基于此,我们称孔子为人道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12.
1.当孔子听到鲁国大夫季氏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里奏乐舞蹈时,大为不满,并感叹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感叹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克己复礼 B.仁者爱人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13.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人道主义,其特点是人道与仁道的合二而一,以“仁者爱人”和“仁者人也”的口号一以贯之;提倡忠恕之道,主张推已及人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解,推人及物以达到人与天(自然)的和解。因此,孔子的人道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世界人道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于此,我们称孔子为人道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7.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20.
论孔     
对于孔子,人们往往是怀有崇敬的态度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如此,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子。”“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孔夫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