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镜像教育"是北师大陈建翔副教授提出的一个基于镜像神经元及其相关研究的教育实践方案。该方案的内涵与观点看似在教育学与神经科学之间架设了桥梁,实则忽视了这种联系的科学性前提。"观念的价值重于其科学证据"的信念解驱使镜像教育的倡导者无视镜像神经元研究存在的争议,并产生概念混淆、功能夸大与过度推论、爱因斯坦综合症等一系列科学性误解。与之相对,联结假说将镜像神经元视为是联结学习而非基于特定功能形成的产物,有望为镜像神经元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更合理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镜像神经元是二十世纪末科学界的重大发现,震撼了世界很多领域。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甚至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镜像神经元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认同,其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探索活动还在深入进行当中。镜像神经元理论适用于很多领域,也适用于各年龄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镜像神经元是上世纪末脑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它能够使生活和家庭教育中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科学解释,在家庭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围绕镜像神经元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假定表明,镜像神经元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不仅带来了对家庭教育基本原理的重新理解,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在实践上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文献法整合当前自闭症认知研究、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介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成因的一种新的假设:自闭症镜像神经元功能障碍(AMND)理论.自闭症患者在动作观察、情绪认知等过程中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明显缺乏.研究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助于揭示自闭症的成因,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者形成新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直接社会知觉立场在认识论上质疑了基于理智主义的他心观。理解他心不是像后者所预设的"心智思考另一个心智",而应被视为"具身心智知觉另一个具身心智"。作为直接社会知觉的实体理论,具身模拟论强调对心智模拟的核心概念进行再利用,经由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运动模拟,以一种直接的、自动化的、前反思的加工方式来通达他心。然而,这个模型面临如下五个问题:相似的大脑-身体系统并非社会互动的必要条件;自身运动能力并非理解动作意图的必要条件;镜像神经元经典实验的解释并非不可兼容于心智化;具身模拟并非是在刺激贫乏而是在刺激丰富背景下产生的;镜像神经元是联想学习而非自然选择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一项被誉为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逐渐成为未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界的"研究宠儿",众多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要神经机制.该系统与人类的动作识别、意图理解、语言进化、共情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介绍了该系统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并对当前研究中所遗留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伴随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突飞猛进,科学教育范式诉求愈益高涨,教育神经科学作为教育学与神经科学的重要交叉学科,旨在以神经科学研究指导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神经生长发育关键期研究的深入,神经发育的范畴特异可塑性的探索,多元智能结构的神经模块假说的提出,以及观察学习的镜像神经机制的发现等使得教育神经科学为传统教育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化途径.未来的教育神经科学需要加强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9.
神经现象学是神经科学和现象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主要解释不同人称视角下意识体验的转换及其神经基础。它的兴起为自我和他人同一性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进路。神经现象学认为在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依靠一种"体验式共鸣"的具身模仿机制来完成的。通过具身模仿,使得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现象描述与自我产生的类似行为的内部表征相一致。当前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很有可能是赋予我们这种具身模仿能力的神经机制。通过与他人共享这种神经状态的方式,使得自我———他人能够共享不同身体的意识体验,从而实现"客观他人"到"主观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解释时,占主流的现象学径路由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不相容而遭受质疑。文章尝试以达尔文的情感理论来分析镜像神经元系统,论证镜像神经元可能为解释物理生物学和心智本体论研究之间的本体论空缺提供神经生物学基础。同时,文末还将论证,在亚个体层面镜像神经元为我们提供解释了主体间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镜像神经元是上世纪末脑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对理解人类智慧的形成、发展和复杂的社会能力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被称作心理学的DNA。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的发现为我国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带来了许多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2.
镜像神经元学说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所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皮质中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具有反映他人的行为,储存行为模式记忆,使人们学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模仿等功能。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文化、情感、哲学、语言、模仿能力等问题的看法。这项学术成果在美学领域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它的论域几乎涉及美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从镜像神经元学说所提供的科学发现出发开展美学研究,其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仿作为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热门研究主题.关于模仿的意图理解模型强调了意图理解与掌握在模仿中的意义,即模仿者必须理解示范者的意图方能产生模仿的行为:关于模仿的观念运动模型则表明模仿动作是以被预见的方式予以表征的,其中动作目的位于整个动作序列的顶层而被观察模仿者优先复制.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心灵哲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对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对"大脑神经系统与肉身"关系的阐明上,由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具身模仿模型,认为通过自我与他人身体表象的中介作用,个体经由镜象神经元触发运动系统来直接体验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意图、愿望等,从而进行精确模仿.研究者们甚至还确定了模仿的核心大脑皮层环路.具身模仿模型具有整合意图理解模型与观念运动模型的效力,但有关镜像神经元系统在个体发生学水平上的起源与发育,镜像神经元系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认知情境中与基于逻辑推理的模仿互为补益等问题,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与澄清.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审美情感的培养。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出现为感性审美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审美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充分发挥镜像神经元"母思维"的作用,注重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实现审美教育真正而长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研究都包括结论、证据、结论与证据之间的逻辑链条以及研究情境这四个要素.一项满足科学性要求的研究必然是一种结论具有可证伪性、证据是可以重复获得的经验事实、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链条清晰且无矛盾和研究情境可以再现的研究.教育理论由教育思想、教育学基础学科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构成.教育学理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成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上.教育学要提供对教育在"目的-手段-结果"框架下的整体理解,就必须将教育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有如此,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学科在教育学领域的延伸使得教育学课堂发生认知神经化。教育学认知神经化为教育学发展提供新路向,原因在于认知神经科学使得教育学建立在脑的基础上,并为教育学的科学性提供证言。教育学认知神经化为教育学发展谋求机遇,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科派"和"职业派"的分歧——重理论或重技能,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同时也为教育学的发展带来挑战——达到五个必须:必须改变"空谈说教"理念的蒂固,必须引进专业师资,必须进行团队协作,必须设置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课程,必须拥有专业化技术及设立专门化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周作宇 《教育研究》2021,42(3):53-75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主要聚焦正规教育.在大众话语体系中,学校教育几为正规教育的全部.随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态越来越受重视,泛在的广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从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观察,在特定的情境下,任何行动都或隐或现受一定思想的影响.教育行动者的行动乃是其"使用中"的教育学的体现或外化.教育学既有经过编码的理论化加工的成文形态,也有未经编码的缄默形态.未经编码的教育学常处于集体无意识水平.在特定社会空间和活动场域,广泛存在的未经学科化的教育惯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常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民间教育学就是泛在的教育学形态.在民间教育学的基座上,存在着学院教育学、学校教育学以及官方教育学三种形式.这三种教育学彼此之间,及其与民间教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或协调或矛盾的联系.泛在的教育系统包罗万象.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主体的系统可定义为第一教育系统,该体系之外的其他构成子系统可定位为第二教育系统.教育改革必须全面审察教育学的多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也必须全面审察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的联系.既要直面"教育学际"的冲突,也要重视两大系统之间的冲突.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创新理念和建立新制度、新规范的过程,还是消除旧习惯、摒弃旧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强调"学习"的发展意义的同时,还要依靠"反学习",消除不合时宜的旧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提示我们在人类的生命内部有一种先天的教育机制,实施隐藏的不言之教。这种教育机制通过母思维即直觉顿悟思维发挥作用。在课程教学环境中,母思维偏爱"看得见的"知识呈现。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制和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可以直观的感性材料,来呈现重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具身模仿理论"、心理选择现象,打开了研究人的认知、学习发生机制的一扇新窗口,初步揭示人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模仿与理解、分布式认知的产生机制。同时,镜像神经元也对当代网络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学习资源/环境、人际交互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2年3月刊《神经教育学视域下的学校教育优化》一文,指出神经教育学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反拨与提升的作用,并且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三方面的优化路径。文章认为,教育是一种神经元的再利用过程,新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新的神经元的生成,只有充分认识大脑,才能开发与脑活动相宜的课程。为了优化学校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脑科学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