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德育的导向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的导向价值是德育价值的一种。德育的导向价值是指德育能够通过自己的有效活动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德育的导向价值包括价值引导、动力引导和规范引导。德育可以通过价值引导、动力引导和规范引导,来实现对对象的引导,使德育对象健康发展,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步,以满足社会对德育导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服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共同目标分解为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时,就不仅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导向,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具体学段所面临的人生课题,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 只有社会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人生发展课题相结合,德育才能体现出他的具体性、针对性、实践性,才能显示出它的主体内涵和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德育是塑造教育对象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法进行德育就难以奏效了。  相似文献   

5.
网络德育效用源自于网络德育价值,却不等同于网络德育价值,它既是网络德育价值的前提,又是网络德育价值的结果。网络德育的社会效用主要体现为政治效用、经济效用、文化效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效用。深入分析了解网络德育的社会效用对网络时代德育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人与社会责任课程模式是情意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核心价值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身心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把隐性德育目标转化成显性活动。个人与社会责任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学知能、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影响因素,完善我国目前的体育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7.
德育具有经济价值,它的产生依赖于德育活动及其产生的精神动力作用于人来实现。构建德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特别重要的要素;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德育的精神动力作用。德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德育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研究内容主要是德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德育与经济、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关系,德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德育人力组合与报酬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本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研究;研究方法可分为科学抽象和数理研究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过高过大、内容"大而全",德育实效低下的弊端,临沂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启动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该市以区域为单元、以15个德育专题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德育创新,通过创新德育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教育形式,形成了"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教学的"1335"模式。实施"问题导向"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德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领导体制机制尚欠科学系统,德育课程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缺乏专门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育等现实挑战。中小学校党建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制,打造德育“金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协同,优化德育教育人才培育机制,实现党建育人与教学育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檀传宝博士新作《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从人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作为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原理》将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客观上存在着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特殊教育规律,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的统一性、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性、观念培养与行为激励的统一性、教育目的与接受心理的统一性、主渠道与全面渗透性教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在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现实的挑战,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中职德育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人生成长。  相似文献   

15.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重新审视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成效,发现存在着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度低、协同机制建设有偏差、情感道德泛化以及建构体系缺失等问题。健全价值观交互发展体系,需要构建与德育课程目标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综合价值观念。通过明确的个人和群体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具有价值认同功能的德育内涵,在此基础上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优质开展"梯度式"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中职德育教学体系,是中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职德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运用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教学理念,从整合德育教学内容、改革德育教学方式、构建德育教学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特点 ,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价值导向教育 ,并在价值导向过程中完成新时期中学德育任务 ,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学生价值导向 ,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学德育目的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指导 ,抓好理论把握运用 ,做好序列化、级进化、统一化 ,切实与学校德育的任务有机联系 ,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既能充分享受到一个公民的权利 ,又能尽到应有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文化德育视野下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步入教育实践,它以回归基础的形式,强调通过对教育对象存在与发展所必须依藉的基本知识与价值的教育,为教育对象面对复杂多样性、迅速变幻的现实生活世界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它以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图求处于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教育对象生成于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的外在世界相对应的内在价值意义世界,图求教育对象人格整体性的发展。[1]文化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内涵与通识教育有共同的目标,即首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文化德育”突破原来就…  相似文献   

20.
黄进 《教育学术月刊》2006,(4):29-29,56
主导价值观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所凸现的是大多社会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对个体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实践自觉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