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上看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他采访的对象是在百家讲坛上以《品三国》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王志问了易中天这样一个问题:“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十年后,为什么选择去厦门大学工作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这样回答:“为了养老!厦门的气候温和,而武汉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夏天,屋子里比外面热;冬天,屋子里比外面冷。”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上看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他采访的对象是在百家讲坛上以《品三国》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王志问了易中天这样一个问题:"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十年后,为什么选择去厦门大学工作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这样回答:"为了养老!厦门的气候温和,而武汉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品三国》,一时间盛况空前,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影响很大。易教授的同名专著《品三国》也是难得一见的畅销书。笔者反复拜读《品三国(下)》,感到易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史实清晰准确,说理透彻详明,  相似文献   

4.
“粉丝”,是近来报刊上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起初主要见于娱乐圈内,专指各路明星的追星族;如今则越来越扩大,就连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这样的文人,也因为趣讲三国而引来一群“粉丝”,还别致地取名“意粉”。对“粉丝”一词如此受宠,不少人认为那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关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帝国的惆怅》等著作。  相似文献   

6.
阿珍 《山东教育》2011,(5):43-44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中国父母的心愿,被称为“学术超男”“学者明星”的厦门大学博导、“麻辣教授”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谈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其教子经也与众不同,堪称超凡脱俗:“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这个“不管”,真的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吗?什么都不管不问还叫什么“一等爸爸”?易中天有他自己的道理,正所谓“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  相似文献   

7.
年近花甲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2006年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颇受欢迎,成了炙手可热的学者明星。"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睿智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是将句子中的“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闲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发现了这样几个“呼朋引类”用例: 必须肯定,袁绍这个人,是有个人魅力的,也懂得人才和人缘的重要。……年轻的时候就在京城广交豪侠,经常在他那个豪门大院开派对,办沙龙,迎来送往,呼朋引类。门庭若市。也结交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和社会名流。(《海纳百川》,103页)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大显神通,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于他儒雅风趣的讲解。其实,易中天并没有什么更新的历史材料支撑,也没有道出什么惊世结论,仅仅依靠讲来吸引听众。惊叹之余,不禁深思: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学学易教授的“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  相似文献   

11.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12.
在央视《百家讲坛》因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拥有了全国万千“粉丝”。有人甚至大喊“嫁人要嫁易中天”!2006年金秋10月,就在他的《品三国》发行超过65万册之时,这位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回到了长沙中南大学讲学。家乡“易迷”们在领略了其博学多才、幽默睿智的风度后,更想知道这位自称“一等爸爸二等丈夫”的“学术超男”情感世界里有着怎样的超级故事。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因其在央视“百家讲坛”出色讲演而“一炮走红”,成为广大观众追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端出的历史菜肴,都做了许多精致的加工,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如,他把诸葛亮、周瑜比作帅哥,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妙地与当今的炒股联系起来,观众既熟悉,又觉亲切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品三国·力挽狂澜》:“建议刘备联合孙权的,是鲁肃;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也是鲁肃。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易先生的《品三国》深受读者欢迎,可惜这里的“始作俑者”用错了。类似的误用还有不少。《新闻晨报》一篇报道说:“内地大片的始作俑者张艺谋昨日在面对媒体记者时终于承认,大片不应该成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教育篇     
《高中生》2007,(23)
学术超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栏目迅速走红,由一位学者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后来,《三联生活周刊》刊载了王小峰的《"学术超男"易中天》,由此,这一称呼得到大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就要善于“经营人心”,就是要让自己手下带的几十号学生对你这个管理者心服口服,有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去做你布置下去的任何工作。易中天在《品三国》一书中论曹操“天下归心”篇章中总结的曹操用人之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4月27日晴前不久,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如约出现在广州南国书香节“探寻历史真相之旅——中华根”讲座上。热情的观众早已汹涌而入,挤满了整个会议大厅。由于座位有限,很多观众不得不站着听。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会议厅最前几排的预留座位却稀稀拉拉没坐几个人。  相似文献   

19.
石慧萍 《考试周刊》2014,(47):31-31
正《百家讲坛》于2001年开播,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从褒贬争论中走到现在,没有更辉煌,收视率下滑,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曾发表文章说,易中天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课堂上,很多教师"清浅化"地处理教材,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这样才是生动的课堂。不知道看过《百家讲坛》的观众,有多少被激发了阅读《论语》、《三国演义》等原著的兴趣,课堂下经典依然冷冷清  相似文献   

20.
以易中天教授在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上通俗品三国的“易式样语言”为启发,对当代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