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粉丝电影"作为一个较新的文化现象受到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同时也遭受不少质疑。这一现象与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电影产业发展、社会群体心理和媒介环境息息相关。"明星+粉丝+电影"这一运作模式成功的将粉丝通过电影这个文化产品变现,其中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影片创造出影像狂欢,也不乏一些影片票房惨淡,这引起业内人士反思。本文着眼中国电影市场"粉丝电影"过热这一文化现象,立足传播学对"粉丝电影"进行剖析,并通过将其与传统电影和国外电影比较,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其利弊,在窥探"粉丝电影"前景的同时探索国产电影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2.
季陈翔 《传媒》2018,(5):47-48
2011年,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的走红拉开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时代序幕,并在粉丝经济的持续加持下,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粉丝电影"既不是纯粹的电影概念,也并非单纯的产业概念,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粉丝经济时代,电影工业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其诞生为电影产业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孤岛惊魂》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后会无期》《煎饼侠》等,"粉丝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文化现象.本质上来讲,"粉丝电影"的诞生和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受众形态变迁、大众文化转型、电影细分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因此,剖析"粉丝电影"媒介社会学特性,对把握其形成脉络、作用机制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许多作家、演员跨界导演影片、大量热门小说被翻拍成电影、邀请具有高人气的青年演员出演等,从剧本选角到制作宣传,可以说商业电影已经达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程度,在电影的工业时代背景下,一种专门为特定粉丝受众打造的电影——"粉丝电影"应运而生。粉丝电影大热现象与其背后粉丝受众群息息相关,他们不仅有对电影本身及相关周边的产品消费,更有着大量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信息消费。  相似文献   

6.
众生狂欢:明星与粉丝的微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东南传播》2012,(7):109-111
明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过去的明星被视为"神话",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也呈现出被动、等级森严等特点。但自从微博出现后,在这一场域下,明星与粉丝产生的新的互动关系,粉丝不再对明星产生孤独幻想,而明星重新把握与粉丝直接对话的话语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实证的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审视明星与粉丝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7.
粉丝社群是现代偶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对粉丝社群内部的群体分化及作用关注有限。粉丝数量与口碑是网文IP获得改编的重要支撑数据,因而负责作者粉丝社群运行的核心粉丝的作用凸显。核心粉丝担负作者粉丝社群成员的吸纳、日常的互动、控评与打投的动员、作品的宣传与推广等工作,这些职能强化了粉丝社群的认同感,维护和树立了作者的形象,也助力作者作品出圈。  相似文献   

8.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指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其实质是原文本实现跨媒介平台的内容变现,观众中的粉丝群体、粉丝粘度是影响其价值变现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14年——2016年国内IP电影,从IP产业链三个阶段、票房以及粉丝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丝群体以其自主、高参与度的行为,在文本再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更多消费内容,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和产业链。  相似文献   

9.
闫芬 《东南传播》2018,(6):52-53
近些年来,各式各样的粉丝现象层出不穷,成为一道令人为之惊叹的文化景观.本文在阐述互联网语境下粉丝经济与电影的积极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并阐述粉丝对电影投资、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带来的改变与影响;提出粉丝经济对于电影创作策略的几点意识.  相似文献   

10.
偶像和粉丝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偶像经济。泛娱乐时代,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畸形化发展,粉丝群体缺乏理性、过度消费、盲目追星,商业资本通过偶像经济掏空粉丝钱包和榨取偶像剩余价值。实现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1.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重视防范平台社会饭圈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风险,是当代社会媒介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平台作为连接粉丝和明星的中介,在饭圈文化构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平台的技术特征是“连接”,它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重构,使得规则和资源再结构化。粉丝群体中出现的价值认知偏差和怪诞行为,是资本、平台、粉圈等多方面主体不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结果,引发了社会对娱乐产业的信任危机,而这种危机是规则缺失和资源无序造成的。畸形的饭圈乱象是粉丝个体、粉丝圈群和社会各方结构共同所为,对饭圈文化造成的结构性风险及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平台机构需要在生态系统的设计中兼顾公共价值和私人利益,追求“自由克制”精神。平台可以从公共服务责任、网络生态治理责任和青少年保护责任出发,实现对饭圈乱象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电影批评,作为对电影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与电影理论、电影史同样也是电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主要对电影批评的一些方法流派作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万泉  刘艳 《东南传播》2018,(4):80-82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粉丝经济"成为相关文化产品市场研究的重要议题,围绕粉丝消费行为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渐增多。在费斯克的经典受众研究理论基础之上,许多学者指出除粉丝消费的心理动机以外,传播技术的变革、粉丝社群的建构以及媒介、商家和粉丝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粉丝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就国内关于粉丝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而言,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可供探讨发展之处。  相似文献   

16.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7.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丝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代称,更是一类社会文化的表征。在当今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网络媒介对于粉丝队伍的壮大以及粉丝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三个层面探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为粉丝积极参与媒介内容作出的贡献,网络对粉丝团内外权力运作的影响,以及粉丝在网络上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对集体身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的粉丝实践,考察从“圈地自萌”、“文化出圈”到“饭圈整治”的变迁语境下,中国粉丝群体的分化、竞争及其自我规训。研究发现,一个“矛盾-同盟”的饭圈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型,其中潜藏着群体污名的恶性循环机制。饭圈同盟共享着相似的文化逻辑与行动策略,在“灯牌大战”与控评实践中,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累积文化资本,并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自我规训来应对饭圈整治、扭转负面舆论。然而,饭圈集体行动有着难以克服的舆论悖论,个体粉丝之间、不同饭圈组织之间激烈冲突的“出圈”,也戏剧化助长了饭圈整体污名。本文主张跳出赋权或批判的二元立场,进一步探索粉丝文化研究的物质性面向和生命史面向。  相似文献   

20.
电影的营销一方面指企业利用置入式广告、赞助等方式来展开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是指电影自身的营销,本文只探讨基于影片自身的营销.粉丝电影的营销方式有开展整合营销、新媒体营销、互动营销等,与当前我国传媒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与注意力经济的获取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粉丝电影营销的研究背景、价值与营销方式、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建议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